完美主義

I. 定義

在哲學中,完美主義的含義與流行的定義(感覺有衝動去成為或做事的性格特徵,“完美”)完全不同。在哲學中,完美主義描述了任何追求最好的生活、人類卓越或其他“最高善”的哲學——或任何優先考慮這些目標的倫理或政治哲學。在這兩種情況下,它都不意味著達到流行意義上的“完美”狀態,因為在這些問題上,“完美”在哲學上毫無意義。很少有哲學家相信“完美”的生活或“完美”的人。相反,哲學完美意味著追求「盡可能好」,例如:

  • 一種價值理論,其中“好生活”是指以最高的“好”為目標,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整個世界,不同的哲學家對“好”的定義可能不同。然而,所有完美主義哲學都假設了一些客觀的 「好 」概念--而不是你想要的任何東西。

  • 作為一種倫理學理論,如上所述,完美主義決定了道德上的對與錯;換句話說,任何服務於最高“善”的東西在道德上都是正確的。

  • 一種政治制度和政府政策應該為完美主義議程服務的理論;換句話說,政治應該為個人或整個人類實現最高的“善”創造條件。

這些哲學是可分離的,但也是累積的。你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一個哲學完美主義者,而不是一個道德或政治完美主義者,但反之則不然;道德和政治完美主義假定價值完美主義。而且,從歷史上看,哲學家經常把這三種立場結合起來。許多著名的哲學家都是完美主義者,例如亞里士多德、阿奎那、斯賓諾莎和馬克思。

當今世界的社會似乎都假定了哲學上的完美主義;假設自我提升、專業成就和讓世界變得更好是人生的目標,這是正常的。我們在第五節中討論一些類型的完美主義

II. 歷史

早期西方哲學中最著名的完美主義者是亞里士多德,他的 eudemonia 哲學及其與政治的關係。Eudemonia,一個希臘詞,通常被翻譯為「幸福」;然而,它的含義更像是“過上美好的生活”,對亞里士多德來說,它意味著個人福祉和人類潛力的最大可能實現。換句話說,一生都在服用消遣性藥物和看視,無論它讓你多麼快樂,都不能被認為是 eudemonia。你必須開發你的潛力,追求卓越,無論它們是什麼(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方面變得優秀,這取決於他們的本性)。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在人類的所有努力中,政治最有可能促進 eudemonia。

大約與亞里士多德同時期,中國的三大基礎哲學——佛教、道家和儒家思想——都提倡其他不同類型的完美主義——因為它們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佛教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之上,即一個人應該將自己的生活目標從痛苦中解脫(從自我和慾望中解脫)。相反,道教專注於創造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從社會、身體和精神的限制中解放出來。孔子更類似於亞里士多德,在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中優先考慮開發人類的潛力,並著眼於整個社會。

在歐洲啟蒙運動之後,許多哲學家,如康德和後來的尼采,都專注於理性發現真理和實現實際目的的力量。對他們來說,理性成為完美主義最強大和最本質的方面,儘管在幾個時期出現了對理性主義的強烈反對,但今天仍然是一種流行的態度。

康得是最早的理性利己主義者之一——一種道德完美主義。道德利己主義者,如馬克斯·施蒂納 (Max Stirner) 和安·蘭德 (Ayn Rand) 認為,我們不能理性地承擔義務為他人及其生活的完美而行動,而只能為了我們自己的最大利益而理性地行動——這是他們哲學中的最高道德準則。這聽起來可能很無情,但這些哲學家認為,強迫人們發展他們的人類潛力或參與我們認為有利於美好生活的活動是不道德的,也許是不可能的。我們能為全人類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成為最好的人,不干涉他人對完美的追求。

尼采引入了一個有爭議的完美主義概念,隱含在他的Ubermensch或「超人」理想中——一個「偉大」的人,指的是一個具有卓越能力的人,他的思想和行為不受傳統限制——一個可能對人類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人,例如艾薩克·牛頓、湯瑪斯·傑斐遜或希特勒。像希特勒這樣的人符合尼采的「超人」的定義,這是這種哲學對利己主義者最有吸引力而對許多其他人最排斥的原因之一。尼采的哲學暗示社會應該優先考慮具有「優越」潛力的人的發展和成功,因為他們是唯一有能力實現最高目標善的人。很容易看出希特勒和其他自我狂熱者如何在尼采的哲學中為他們的自私行為找藉口。

今天的許多哲學家傾向於尼采哲學的一個更溫和的親戚——優先主義完美主義,它的目標是整個人類的最大完美,但承認我們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潛力來為這個目標做出貢獻。優先完美主義仍然意味著具有更大潛力的人應該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的資源,這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但它沒有認識到尼采的“超人”的理想,即暗示我們其他人或多或少一文不值。

III. 爭議

完美主義會促進精英主義和不平等嗎? 前面的討論很可能讓你認為完美主義意味著不平等和精英主義,或者與多元主義不相容(在多元主義中,一個社會應該由多種可能衝突的意識形態塑造,例如在民主制度下)。完美主義取決於存在“客觀商品”的想法——什麼是“好”並不完全是主觀的或文化上的相對的。這可以證明對他人的偏見或支配是合理的,但不一定。例如,亞里士多德的完美主義聲稱,人類潛力和福祉的最大化發展在客觀上是“好的”,但也是個人主義的。藝術家需要與物理學家或農民不同的資源和條件才能實現最大發展。在某些形式的完美主義下,人們仍然可以發揮他們獨特的本性和潛力。一些哲學家認為,完美的條件是非競爭性的——一個人的完美不需要從另一個人的完美中奪走。有些人認為,平等是每個人完美的最佳條件。因此,完美主義不一定是精英主義或不平等主義的。這取決於一個人對客觀善的概念。

IV. 名言

引文 #1:

“這是真的,我的孩子。但是你渴望的教義,絕對的、完美的教條,只有它才能提供智慧,並不存在。你也不應該渴望一個完美的教義,我的朋友。相反,你應該渴望自己的完美。神靈在你內在,而不是在思想和書籍中。真理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被教導的。“― 赫爾曼·黑塞,《玻璃珠遊戲》

這句話來自偉大的小說家赫爾曼·黑塞 (Herman Hesse),指出了完美主義和哲學的流行含義之間的關聯和差異。有人被告知要尋求個人完美,這可以用流行的意義來解釋,即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然而,以下關於內在的神和活生生的真理的句子暗示了更古老的哲學,即尋求實現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卓越和道德潛力。

引文 #2:

“永遠夢想和射得比你知道自己能做到的更高。不要只為了比你的同時代人或前輩更好而煩惱。試著比自己更好。——威廉·福克納

這句看似悲觀的小說家威廉·福克納 (William Faulkner) 異常積極的名言似乎表達了現代美國版的哲學完美主義,在這種主義中,最高的善被認為是最終的自我發展和成功。很容易看出這種哲學如何支援心理完美主義,但它實際上意味著只做到最好,而不是完美。

V. 完美主義的類型

  • 客觀商品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的最普遍版本,其中最高“好”的標準不取決於人類的偏好或觀點。例如,如果一個客觀的商品完美主義者認為科學發展是一種“好”,那麼他們的意思是,無論我們是否都相信它,它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

  • 非人本主義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的版本,其中客觀的“商品”並不全是人類的條件。偉大的藝術和科學成就是最常被引用的非人類完美主義商品之一。

  • 人本主義完美主義:其中的「商品」是人類的狀況,例如:

  • 個人福祉:最高的善是個人最大的健康和幸福。

  • 人類卓越:最高的善是人類潛力(如運動能力和藝術性)的最大發展。

  • 人性完美主義:最高的善是實現普遍或個體的人性,例如理性和同情心的能力。

儘管所有這些理念似乎都是重疊的,但它們也是不同的。例如,「個人福祉」(即健康和幸福)很容易與「人類卓越」發生衝突;這似乎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道德問題,許多父母希望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的“卓越”,也許是以犧牲他們的幸福為代價,至少在短期內是這樣。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政策有利於孩子們的幸福。無論如何,這表明“個人福祉”和“人類卓越”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商品”。

VI. 完美主義與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是為了自身利益而尋求最大快樂的哲學和實踐。這不能被認為是一種完美主義的形式,因為享樂主義者並不聲稱快樂是一種客觀的「善」;它只是個人衝動和偏好的滿足。而且,也許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享樂主義的生活與優先考慮大多數“客觀利益”相衝突,因為享受自己很容易與自我提升或為自己或他人創造最好的生活發生衝突。

VII. 流行文化中的完美主義

範例 #1: 奧運會

作為古希臘完美主義的完美象徵,亞里士多德肯定會很高興國際社會對這項最初希臘的活動投入如此之多,以慶祝對田徑運動完美追求的追求。它的流行表明瞭全世界的感受,即人類的卓越是一種客觀的利益,幾乎應該不惜一切代價追求。

示例 #2:電視連續劇 Orphan Black 中的“Neolution”

在這部英國電視連續劇中,一家名為“neolution”的邪教公司正在使用基因工程、克隆和先進的生物技術,試圖創造具有卓越能力的人類——來控制人類進化。這種完美主義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初,當時「優生學」——人類的基因完美——首次成為一個流行的想法。儘管這個想法在二戰後變得不那麼流行,因為它是納粹為大屠殺辯護的一個理由,但它繼續出現在許多電影和電視節目中,探索技術創造更美好人類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