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兩可的謬誤

定義

模棱兩可的謬誤是爭論一個詞在對話中改變其含義的技巧。想像一下,開車到一個路標一直指向同一位置的不同方向的地方;到達你想去的地方會很困難,不是嗎?這就是當有人在爭論中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同一個詞時的感覺。這不是關於一個詞具有多種含義,而是關於使用這些不同的含義來使論點看起來比實際更有力。

理解模棱兩可的謬誤的另一種方法是想想一個魔術師,他用詭計來分散你的注意力。如果魔術師說他們會讓硬幣消失,然後他們把它藏在杯子下面,但後來又向你展示他們空手的手,那麼他們以兩種方式使用了“消失”。首先,硬幣在杯子下“消失”了,然後又從他們手中“消失”了。他們依靠雙重含義來表演這個把戲。同樣,在論證中,以不止一種方式使用一個詞可能會分散注意力和誤導。

邏輯形式

模棱兩可的謬誤的結構乍一看似乎是正確的,但它具有欺騙性。這裡有一個看待它的方法:想想說 “所有的玫瑰都是花 ”和 “所有的紫羅蘭都是花”,所以所有的玫瑰都必須是紫羅蘭。聽起來很奇怪?那是因為 「Flowers」 被用來連接不一樣的事物的方式,邏輯被扭曲了。如果我們不仔細觀察單詞的含義,這種混淆就會發生在爭論中。

模棱兩可謬誤的基本模式是這樣的:

  • 相同的單詞或短語在參數中的某一點與一種含義一起使用。

  • 稍後,相同的單詞或短語被用於完全不同的含義。

  • 這種含義之間的翻轉造成了一種假像,即一切都有意義,這實際上是錯誤的。

是什麼讓它如此狡猾?這個論點從外表上看起來完美無缺,但一旦你發現這個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你就會看到推理中的缺陷。

模棱兩可謬誤的例子

  • 在政治中:政客們經常爭論“自由”。有人可能將“自由”說成是能夠自由選擇,而另一種人可能說“自由”是沒有嚴格政府規定的生活。每個政治家都使用同一個詞,但含義卻截然不同,這使得在關於自由和法律的討論中很難真正理解他們在談論什麼。

  • 在宗教中:關於宗教的辯論也可能因模棱兩可而被扭曲。假設有人首先將 『信仰』 解釋為 『相信某事而不需要證據』。但是,他們談論“信仰”,好像它只是意味著“相信上帝”。這個人在他們的論點中途改變了“信仰”的含義,這對那些試圖理解宗教信仰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 文學作品:作者喜歡在他們的故事中使用模棱兩可的曲折。以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的《麥克白》(Macbeth) 為例,其中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預言告訴麥克白,他不會被任何“由女性所生”的人傷害。當我們發現將要面對麥克白的麥克達夫是剖腹產時,故事發生了急劇轉折,所以他不是通常的“女人所生”。這個驚喜使用了具有特殊含義的“由女人所生”這句話,讓麥克白措手不及,因為他誤解了這個預言。

模棱兩可謬誤的起源

言語欺騙人們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要人類爭論,它就一直存在。聰明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查看另一位思想家巴門尼德的主張時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巴門尼德說沒有變化是真實的。巴門尼德使用“無”,好像它既意味著“根本不是什麼”又意味著“一種叫做無的東西”,但它們不是一回事。亞里士多德巧妙地指出了這種偷偷摸摸的文字使用轉換,以消除對事物是否真的可以改變的任何困惑。

如何避免模棱兩可

保持你的論點沒有模棱兩可,就是要清楚地使用你選擇的詞語。在制定你的論點時,要像偵探一樣尋找線索並跟蹤它們。像鷹一樣觀察每個關鍵詞——確保從論點開始到結束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使用它。這樣做,你就會優雅地躲避模棱兩可謬誤的錯誤。

相關主題

還有其他一些類型的誤導性邏輯,就像模棱兩可的親戚一樣,你應該知道:

  • 模棱兩可:當句子的結構令人困惑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通常語法不佳。整句寫得笨拙,變得不清楚,導致歧義或雙重含義。

  • 稻草人謬誤:這是當某人不反對別人提出的真正觀點,而是建立一個弱得多的版本,比如“稻草人”,並攻擊它。這是一個誘餌,分散了對實際有力論點的注意力。

  • 滑坡:在這個謬誤中,一個論點表明一個小事件肯定會導致另一個小事件,然後是一堆極端事件,所有這些都沒有證明這些事件是相互關聯的。

結論

模棱兩可的謬誤就像一個隱秘的文字遊戲——當一個詞在爭論中途改變含義,並使邏輯看起來合理時,它實際上並不合理。為了避開這個陷阱,請始終仔細檢查單詞,並超級確保您始終如一地使用它們而不會改變它們的含義。通過保持你的論點透明和你的含義不變,你將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討論或辯論中遇到模棱兩可的謬誤時發現和反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