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

I. 直覺的定義

直覺是你對某事的一種感覺或想法,但不知道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是潛意識的功能——你的大腦/思想(實際上是大部分)中你沒有意識地控制或感知的部分。它是 「hunch」 或 「gut feeling」 的同義詞。

直覺在哲學和科學中起著複雜的作用。一方面,直覺不是一個可靠的資訊來源。僅僅因為你有感覺並不意味著它是真的!這就是做實驗、收集證據和提出有理有據的論點的全部意義所在。因此,直覺受到哲學,尤其是科學的懷疑。

然而,直覺對科學和哲學也極為重要。例如,直覺激發科學家設計實驗並收集他們認為會導致發現真理的數據;所有的科學都始於 「直覺」。。同樣,哲學論證也取決於直覺和邏輯。邏輯是一台用於剖析和評估想法的強大機器,但你必須有某種 “原材料” 才能輸入這台機器,而這往往是直覺的用武之地。

簡而言之,直覺有時是不可靠的,必須經過測試——至少如果你想瞭解真相的話——但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將無法發展新的見解和知識

II. 直覺的類型

你可以對任何事情有直覺。但是,某些類型的直覺在過去引起了哲學家的特別興趣:

  • 道德直覺

有些人認為,我們的道德觀念最終必須建立在直覺之上。

例如:

你可能(希望如此)認為為了好玩而折磨動物是錯誤的。但是為什麼?
你可能會說這樣的話 「因為動物可以感覺到痛苦,在世界上製造不必要的痛苦是錯誤的。但為什麼這是錯誤的呢?最終,你會用盡理由,不得不依靠道德直覺;有些事情是錯誤的,因為它看起來是錯誤的,如果某人真的沒有親眼看到,你就沒有辦法向他證明這一點。但並非所有哲學家都同意;有些人尋找道德的理性基礎。

  • 政治直覺

這與道德直覺和我們對公平的直覺密切相關。基本上,問題是:你想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中?有些人想生活在一個不斷競爭的社會中,認為這可以讓“最優秀”的人上升到頂峰,這對每個人都更好。其他人則有一種直覺,即這種競爭總是有利於那些擁有不勞而獲的優勢的人,例如繼承的財富、美貌或純粹的商業運氣。可能沒有客觀的依據來檢驗一種直覺與另一種直覺;這可能只是你看重什麼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政治爭論經常以僵局告終。如果我們的直覺大相徑庭,而我們想要的東西卻大相徑庭,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在政治上達成一致。

  • 人際直覺

人際直覺是僅憑直覺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這是最有用的生活技能之一,因為它使您能夠與他人良好合作並建立有益的關係。然而,這種直覺在哲學中很少使用。

但也許應該是這樣!畢竟,哲學就是關於論點的,無論一個論點變得多麼抽象,它總是由真實的人驅動的。因此,如果一些哲學家有更多的人際直覺,也許他們的論點會更微妙、更有說服力!

III. 直覺與觀察

直覺是發生在你的頭腦和內心的東西;而是一種感覺。相比之下,觀察是你在世界上看到的東西。所以這似乎是對立的,在許多方面確實如此。然而,請注意,直覺仍然是一種觀察!只是它是對你自己和你的感受/直覺的觀察,而不是對你周圍世界的觀察。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直覺對科學有用,但不能依賴。

因此,直覺和觀察之間的一個區別在於它們的使用方式。正如我們在第一部分所討論的,直覺可以為您提供一個調查的想法。另一方面,觀察提供了您得出結論並用證據支持它們所需的數據。然後,當需要解釋證據時,直覺又回到了畫面中,因為通常有很多解釋是可能的,你用直覺來決定哪一種“最有意義”。所以,理想情況下,你應該在直覺和觀察之間交替,這樣它們就會相互支援。

IV. 關於直覺的引言

引言 1

生活真的非常簡單。在每一刻,我們都有機會在說“是”或“否”之間做出選擇,傾聽我們的直覺,傾聽我們內心真實的聲音,我們內在的存在主義聲音。當我們說“是”時,我們與存在接觸,我們獲得了營養、愛、喜悅、支持和靈感。當我們說 “不” 時,我們就與生活分離了。(斯瓦米·迪揚·吉滕)

許多自助作家和新時代作家強調直覺的重要性高於一切。在他們看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關於相信一個人的直覺或“內在自我”的問題。在這句話中,Swami Dhyan Giten 提出了這種觀點,強烈強調了直覺的價值(但不承認直覺可能,至少在某些時候,是錯誤的!

引言 2

“一種誤導性的觀念或錯誤的信念越來越多地被延續下來,認為無意識或直覺是任何精神努力中真正重要的東西,而有意識的、理性的、邏輯的、分析性的頭腦是精神意識和靈魂成長的死敵。”(安東聖馬丁)

這句話直接挑戰了引文 1 中表達的那種觀點。Anthon St. Maarten 認為,有意識的頭腦在生活和靈性中也發揮著作用。對他來說,意識和直覺應該一起工作,而不是以犧牲另一個為代價。

V. 直覺的歷史和重要性

直覺在世界上的許多宗教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它是宗教體驗和信仰的基礎。當人們有靈性體驗時,他們通常無法準確解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他們不一定能為他們的揭露辯護或解釋;他們只是知道這一點。當然,發生在非宗教人士身上的靈性體驗也是如此。

哲學也基於直覺;由於哲學家通常不做實驗或實地研究,他們必須依靠抽象的論證來得出哲學真理。但這些論點的基礎是什麼?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某種直覺。直覺可能得到邏輯論證的支援,但這些論證的支持是什麼呢?就像道德直覺一樣,辯解的鏈條必須在某個地方結束——通常是在直覺中(最好是爭論者與她的聽眾分享的直覺,以便他們能夠達成一致)。

VI. 流行文化中的直覺

示例 1

“這一次,放開有意識的自我,憑直覺行動。”(歐比旺·克諾比,《星球大戰》)

在《星球大戰》中,絕地武士是直覺大師;這是他們的主要方法。除了使用原力移動物體外,他們還“感應”到其他絕地武士的存在。他們憑直覺進行戰鬥,感應到鐳射箭或劍何時向他們襲來。在整部影中,您會聽到“搜索你的感受”和“相信你的直覺”等短語,這表明必須通過直覺而不是有意識的思考來瞭解和使用原力。

示例 2

在《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星巴克有一種直覺的飛行訣竅。她太棒了,她甚至不需要知道她正在使用的特定機器的控件;她似乎只是憑直覺感知他們。她甚至設法控制了控制並非為人類設計的外星飛船——這項技能使她能夠在其他人都會被殺死的情況下生存。


VII. 爭議

什麼算作道德稱義?

正如我們在第 2 節中看到的,道德理由最終可能總是基於道德直覺。你可以有一長串理由,也可以只有一個短鏈,但在底部總有一個直覺(大多數哲學家都這麼說)。例如,想像一下這種對話:

  • 為了好玩而折磨動物是錯誤的。

    • 為什麼?

  • 因為動物會感覺到疼痛,你不應該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 為什麼不呢?這很有趣!

  • 這不重要。你應該以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

    • 為什麼?

  • 因為這是正確的做法![直覺]

像所有的道德論點一樣,這個論點建立在道德直覺之上。它恰好是一個好人!黃金法則出現在世界上所有主要的宗教傳統和道德文化中,幾千年來一直幫助人類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對待彼此。但根據大多數哲學家的說法,這似乎仍然是一種不合理的直覺。

有趣的是,佛教在其相互依存的原則中為黃金法則提供了理性的基礎——觀察到所有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這似乎是黃金法則的潛在理性理由。然而,許多西方哲學家並不承認這一點。

這是另一個更令人不安的例子:

  • 你在道德上有義務把你所有的錢都給我。

    • 為什麼?

  • 因為我比你強,你應該永遠服從最強者。

    • 為什麼?僅僅因為你很強大並不意味著我沒有權利!

  • 是的。強權即正義。[直覺]

這與以前的論點相同,但現在其基礎是一個糟糕的直覺!至少,大多數人會同意這是一種糟糕的直覺,因為它看起來很危險和不公平。但是我們怎麼知道它是不正確的呢?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出倫理學的客觀基礎,一種比直覺更堅實的東西。其他人說我們應該接受沒有其他可能的基礎,而是試圖找到一些關於接受什麼直覺的具體協定;例如,他們說,我們應該召開會議,讓所有道德和宗教傳統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制定一個普遍的倫理體系。(這種想法強化了人權宣言。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人知道這些努力是否會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