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

I. 引言

2,400 年來,柏拉圖的著作一直被解釋、重新解釋、辯論和教授為西方哲學話語的基本問題和方法。柏拉圖師從蘇格拉底,並以“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為著作。他創立了一些人認為是第一所高等學府——學院,在那裡他教授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和影響力可能比他的老師還要大。

與此同時,柏拉圖在西方哲學中的角色在某些意義上是模棱兩可的。柏拉圖著名的作品,如《辯護》和《理想國》,是由蘇格拉底、其他哲學家以及柏拉圖的朋友和家人主演的半虛構對話。可能永遠不知道哪些思想是柏拉圖的,哪些是蘇格拉底的,也不知道柏拉圖如何準確地代表了他老師的思想;柏拉圖的對話幾乎是我們瞭解蘇格拉底的唯一來源。柏拉圖在成為哲學家之前是一位劇作家,他的作品除了哲學之外,還需要被理解為文學。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證實,蘇格拉底確實表達了柏拉圖認為他的一些思想,這有理由接受柏拉圖的蘇格拉底作為某些人的事實,而另一些人則堅持認為這些對話必須被視為創造性文學,其內容完全歸功於柏拉圖。

柏拉圖著述了哲學的所有主要領域,包括科學和數學,最著名的是他的形而上學“形式論”、“柏拉圖式的愛”思想,以及在《共和國與法律》中發明瞭政治哲學。有些人認為他對基督教思想的塑造作用,特別是通過他對聖奧古斯丁的影響。基督教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以及某些形式的基督教的壓抑性風氣和社會威權主義,都可以在柏拉圖的著作中找到很多支援。

從長遠來看,柏拉圖的地位更多地來自他的興趣和方法,而不是理論。據說柏拉圖或多或少發明瞭哲學,即對倫理、政治、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問題進行嚴格而系統的調查。柏拉圖對對話的使用和辯證討論的原則仍然是哲學活動的基本模式。

柏拉圖

II. 個人簡介

柏拉圖的出生和早年生活的細節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在西元前 429 年至 423 年間出生在雅典或附近的一個富裕且政治活躍的家庭。古代資料聲稱他是一名優秀的學生,據信他從那個時代一些最受尊敬的老師那裡接受了全面的教育。

顯然,柏拉圖的名字是亞里士多克利斯,以他的祖父的名字命名,“柏拉圖”是一個昵稱。Platos 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寬廣”,據說指的是柏拉圖的體格(他是一名摔跤手)、他寫作的寬度或他額頭的寬度。無論如何,他的墳墓上的名字是阿裡斯托克利斯,儘管全世界都知道他叫柏拉圖。

蘇格拉底可能是柏拉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的朋友,但只知道柏拉圖從大約 20 歲開始就與他一起學習,直到柏拉圖在 28 歲時這位年長的哲學家自殺處決。據信,柏拉圖當時在義大利、西西裡島和埃及旅行了很多年,然後在 40 歲時返回雅典創立了學院——西方世界已知最早的高等學府。

柏拉圖家庭的政治似乎與他的作品有關,尤其是與《共和國》有關,這本書的政治理論相當反民主精英主義。柏拉圖的叔叔夏爾米德斯有一段以柏拉圖命名的柏拉圖對話,他屬於一個在西元前 404 年推翻雅典民主的團體,大約一年,當時柏拉圖大約 20 歲。他們的領袖之一克里塔斯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他是一個壞人——這也是蘇格拉底可能被懷疑與反雅典結社的原因之一。在蘇格拉底被民主的雅典政府以異端罪名處決後,或者至少開始寫下的第一批對話中,人們相信共和國是其中之一。學院的其他幾位成員也拒絕民主,並支持我們今天可能稱之為暴政或極權主義的政治理想,所有這些都與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願景一致。

關於柏拉圖在西元前 348-347 年,享年 80 歲或 81 歲,安詳地去世,有各種不可靠且不起眼的記載。

三、作品

柏拉圖的著作比那個時代的任何其他西方哲學家都要完整和真實得多——按照通常的數量,有 35 篇對話和 13 封信,儘管少數的真實性可能存在爭議。它們通常按時間順序分組(儘管日期不確定):

早期:道歉(蘇格拉底)、夏爾米德斯、克里托、尤西弗羅、高爾吉亞斯、希皮亞斯(小)、希皮亞斯(大)、亞恩、拉切斯、呂西斯、普羅泰戈拉

中:克拉提羅斯、尤西德穆斯、美諾、巴門尼德斯、斐多、斐德魯斯、共和國、研討會、Theaetetus

晚期: Critias, Sophist, Statesman / Politicus, Timaeus , Philebus, Laws

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方法雖然存在爭議,但很有意義,因為這些劃分標誌著風格和內容的重大變化。柏拉圖作品中的關鍵和統一事件是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儘管柏拉圖關於這一事件的寫作包括早期和中期對話,但蘇格拉底的實際死亡發生在早期和中期作品的寫作之間(撇開日期爭議),這標誌著柏拉圖對老一輩哲學家的代表和使用發生了變化——從早期作品中看似忠實的描述到在中間使用蘇格拉底作為他自己思想的代言人, 在後期的對話中,他只是一個旁觀者,或者根本不是旁觀者。

柏拉圖本人在任何對話中都沒有出現,也沒有跡象表明他親耳聽到了這些對話,除了《道歉》,其中包括蘇格拉底在審判中自衛的記錄。蘇格拉底的論點涉及正義、公民身份、雅典、哲學的本質以及人們對他的性格和目標的誤解。

《理想國》和後來的著作似乎在一個系統地相互關聯的哲學中呈現了柏拉圖自己對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認識論和形而上學的看法。

柏拉圖的晚期作品《蒂瑪烏斯》以亞特蘭蒂斯的神話而聞名。同一部作品包含柏拉圖的創世故事,其中造物主(“造物主”)不是從無到有創造世界,而是從混沌中創造世界,是四種元素(土、氣、火和水)的混合物。蒂瑪烏斯還提出了柏拉圖對物理學、天文學、化學和生物學的最詳細思辨。

IV. 理念

“柏拉圖主義”指的是蘇格拉底在各種對話中信奉的哲學,即物質現實是一種幻覺或影子,終極現實是抽象的、非物質的,只有理性和想像力才能進入。蘇格拉底相信,我們的身體感官使我們對真理視而不見。這是“形式理論”的一部分,它聲稱所有物理事物都是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之外的影子、圖像、副本或抽象的“形式”(希臘語 eidos,或“想法”),並體現了它們所代表的任何東西的完美——即善的形式就是完美的善。學者們不確定柏拉圖信仰了多少種形式;早期的作品似乎為原型思想保留了形式,例如善、真、美等,而後來的作品則暗示了更多,也許到了柏拉圖可能假設一切都有“形式”的地步。

在可能代表了柏拉圖自己的哲學的《理想國》的《洞穴寓言》中,蘇格拉底說,相信我們感官的證據是無知,會導致不道德。那些離開洞穴看到明的人——罕見的哲學家——既不被其他人理解也不被相信。在《理想國》中,這一論點激發了「哲學王」的思想——只有哲學家,因為他們已經爬出了洞穴,看到了現實,才適合統治,而且應該被迫這樣做。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柏拉圖式的愛”,意思是沒有肉體上的愛。事實上,柏拉圖認為,愛的最高形式必須是非物質和非浪漫的——對神聖的體驗,或美的“形式”。柏拉圖認為,個人的愛也許可以激發進入改變的意識狀態所需的激情,在這種狀態中,一個人可以直接體驗到神聖,但不能通過性活動,他認為這是對這種能量及其提升心靈的潛力的浪費。

V. 爭議

柏拉圖的政治思想儘管具有不民主的性質,但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聲稱,社會確實並且應該有一個基於三種人的自然內在品質的階級結構——工人、軍隊/員警和統治者(他們應該是哲學家)。他還認為這三個方面對應於人類靈魂的三個方面。他的理想國家的大部分品質都是由這樣一種觀點來證明的,即最好的社會取決於具有最好品質的公民。音樂和詩歌是被禁止的,因為它們會刺激感官,導致不道德和妄想。要有優生育種計劃,動用員警力量並確保合作。儘管大多數學者都相信柏拉圖的《理想國》的話,但有些人認為它的意圖是諷刺性的,或者說是一種學習練習,而不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平臺。但是,必須承認,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極權主義建議與他後來哲學的其他元素是一致的。

VI. 影響

柏拉圖似乎受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影響最大;我們對這些哲學家的瞭解大多來自柏拉圖本人。

柏拉圖的許多思想似乎都顯示出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亞里士多德和西塞羅都提到了柏拉圖對畢達哥拉斯思想的迷戀。柏拉圖分享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思想,即終極現實具有數學思想(“形式”)的完美和抽象,而這種思想是哲學最可靠的基礎。他們也有共同的神秘主義傾向,相信人類的靈魂能夠直接體驗神聖(通過哲學和數學)。畢達哥拉斯學派相信數位和數學是現實的基礎,這也影響了追隨畢達哥拉斯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他們是最早採用哲學方法來解釋現實的人,而不是神話(宗教)。

將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視為互補是很方便的,因為赫拉克利特代表了現實不斷變化的本質,而巴門尼德則專注於存在的不變性。這些可以理解為柏拉圖形而上學的兩面——不可靠的感性世界和完美不變的“形式”世界。

至於蘇格拉底,儘管關於柏拉圖對這位老一輩哲學家思想的代表的爭論仍在繼續,但毫無疑問,柏拉圖在蘇格拉底受審和處決之前的幾年裡與蘇格拉底關係密切,並支援他的方法和思想。蘇格拉底在對話中扮演老師和敘述者的角色,這一事實表明瞭他對年輕的柏拉圖留下的深刻印象。

VII. 引言

引言 #1:“好人為漠不關心公共事務而付出的代價是被惡人統治。”

這句經常被重複的引述似乎在表達一個普遍的、不言而喻的社會真理,更具體地說,它也暗示了柏拉圖對哲學王的論證。柏拉圖知道那些渴望權力的人最不適合使用權力(至少為了其他人的利益),並認為一個更好的政府會教育合適的孩子成為哲學家,並要求他們通過統治來為他們的城市服務——因為否則,白手起家的哲學家往往會逃避這樣的責任,寧願獨自一人進行調查!人們還想知道上面的引文是否可能苦澀地指的是蘇格拉底的處決。

引用 #2:“愛生在每個人心中;它把我們原始本性的一半一起召回;它試圖將二分之一變成一個,治癒人性的傷口。

無數人重複並建立在柏拉圖的形象之上,人類被分成兩半,通過愛相互成全。它提醒人們,儘管柏拉圖對情慾和性持消極態度,但我們可以稱之為“浪漫”的情感。柏拉圖將人類的人際之愛視為最高之愛——與神聖的共融——的低級影子,但他也相信人際之愛(而不是性)可以導致對神聖的體驗。這句話表明,人際之愛最終是神聖的愛通過一個人的個人生活來治癒“人性的傷口”的結果。在這個異象中,很容易看出後來基督教態度的來源。

引言 #3:“音樂創新對國家來說充滿了危險,因為當音樂模式發生變化時,國家的基本法律總是隨之改變。”

這句話的黑暗現代性令人震驚;這似乎暗示希望繼續掌權的政府應該限制或禁止音樂創新。這是我們在現代看到的幾個極權主義政府和宗教極端主義勢力所採取的理念。許多宗教原教旨主義者(包括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嚴格管制或徹底禁止許多音樂,尤其是新音樂,聲稱它在道德或意識形態上腐蝕了聽眾,因此對靈魂或社會構成威脅。柏拉圖在這裡的引述並沒有闡明這樣一個壓抑性的結論,柏拉圖也確實讚揚藝術有可能提供與神聖真理的接觸,但他也主張在共和國社會中限制音樂。

VIII. 流行文化

《洞穴寓言》和《共和國》都影響了無數小說作品。

示例 #1:影《駭客帝國》中的「洞穴寓言」。。就像柏拉圖寓言中的人物一樣,《駭客帝國》中的人類生活在一個幻覺世界(計算機類比)中,無法想像他們處境的真實性質。電影中對人物被光喚醒和蒙蔽雙眼時的視力的特別關注似乎特指了柏拉圖的寓言,它也使用光作為真理的隱喻。雖然柏拉圖在洞穴外的世界是真理、美麗和自由的世界,但矩陣外的世界是黑暗和危險的,人物在模擬中擁有更大的力量。

示例 #2:共和國通常被認為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虛構的烏托邦(完美社會)(儘管“烏托邦”一詞是後來創造的)。就像幾乎所有表面上的烏托邦一樣,無論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它似乎更真實地是一個反烏托邦(一個嚴重錯誤的社會),一些學者認為它是諷刺性的,而不是作為對政府的實際建議,儘管這不是最常見的解釋。喬治·奧威爾 (George Orwell) 的經典小說《1984》和奧爾德斯·赫胥黎 (Aldous Huxley) 的《美麗新世界》都融合了《共和國》的元素。《美麗新世界》中的社會更緊密——由哲學家科學家統治,他們相信通過理性的政策來追求最大的幸福,公民專門為他們在種姓制度中的角色而培養和教育,以及脫離愛的繁殖,經過科學工程改造以產生“更好”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