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論

I. 定義

“這一切都歸結為......”

原子?大腦中的信號?陰陽?兩種人?經濟學?

你聽過多少次有人說,一切都 「歸結為」 一件或幾件簡單的事情?簡而言之,這就是還原論。或者更從技術上講,任何複雜多樣的現象的性質都可以用一組較少的更基本元素的動力學來解釋。

還原論有很多種,尤其是在科學和哲學中,其中一些顯然是正確和有用的,例如將生物過程簡化為化學過程,而另一些則頗具爭議——例如將心智簡化為物質。以下是一些流行或著名的減價示例:

  • 希臘人德謨克利特將一切事物還原為原子

  • 新時代 / 物理學將一切簡化為振蕩能量

  • 將心理疾病簡化為大腦化學

  • 將人格簡化為四個或五個維度,例如在 MyeRs-Brigg 系統或“大五”中

這些都是理論上的簡化,例如,將文化簡化為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將意識簡化為大腦活動,或將歷史簡化為經濟學。

還有:

  • 本體論還原論:一種哲學事務——將“存在”歸結為一個類別,通常是“一切都是物質”或“一切都是心智”。儘管最近,有趣的第三種選擇變成了“一切都是資訊”。

  • 方法論還原論:一種實際的事情——一種有用的、有效的、還原,例如在經濟理論中將人們簡化為他們的經濟需求和生產力。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還原論是我們文化世界觀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在歷史上並非每個文化都是如此,它是我們科學和技術成功的關鍵之一。同時,它可能是一種過於簡單化且可能帶有偏見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尤其是在社會科學領域。

從哲學上講,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圍繞著還原論——你的大腦可以簡化為生物化學和嗎?意識呢?那麼協同作用和湧現呢(見第六節);這些現象是否意味著還原論是不正確的,即使在物理科學中也是如此?


II. 還原論的歷史

在西元前一千年的後半期,世界開始在哲學、科學和宗教中萌芽還原論。就在那時,希臘人德謨克利特提出了他的理論,即一切都是由稱為原子的不可分割的單位組成的。許多其他希臘理論也可以解釋為還原論——赫拉克利特的“一切都是變化”的聲明,歐幾里得和畢達哥拉斯將空間和形狀簡化為線條和角度,以及四元素理論——土、氣、火和水(出現在許多古代文化中)。

同樣,大約在這個時候,東方記錄了幾種形式的還原論。道家將所有事件簡化為陰陽的組合,它們有很多含義,最根本的是靜止或堅實(陰)與運動或空(陽)。道家還使用了「五行」理論(土、金、水、木、火),尤其是在醫學上;這五種元素被認為是能量或物質的階段,有點像固體液體、氣體和輻射,而健康被認為取決於它們在體內的平衡。

與此同時,佛陀生活在西元前 500 年左右,他提倡一種哲學,在這種哲學中,所有現實都歸結為一種意識形式——“佛性”。這種哲學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之前的神秘印度教。

西方科學還原論沒有再次發展,至少在歐洲是這樣,直到黑暗時代在啟蒙運動和理性時代結束之後。科學從一開始就發展起來,也許主要是通過方法論還原論——從更簡單的元素如何組合形成各種各樣的現象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科學還原論的一些最偉大的勝利包括牛頓的引力和力學理論,用幾個方程式來描述宇宙中的所有運動,以及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進化論,它用幾個簡單的原理解釋了生物世界的整個多樣性和複雜性。

科學還原論在 18世紀和 19世紀的成功最終導致了人們普遍認為所有現實都可以簡化為能量力學,正如物理學家所描述的那樣。與此同時,一些對這種還原提出質疑的科學理論在整個 20世紀發展起來,現在正處於盛開狀態——量子理論和複雜性理論。

III. 爭議

心可以被簡化為其他東西嗎? 這可能是哲學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一方面,學術、科學和哲學機構普遍致力於物理主義的還原論——相信物理的東西就是一切。但與此同時,可以說,沒有關於意識如何可以是物理的連貫理論,只有關於與意識相關的大腦過程的理論。科學家們正在弄清楚不同種類的認知如何與大腦活動相對應,但沒有人真正知道大腦活動是如何具有經驗特性的。最流行的理論分為四大類:

  • 身心二元論:心靈不能被簡化為物質,反之亦然。

  • 現象論:意識是功能性大腦活動的非功能性副作用,沒有因果力量。

  • 排除主義:意識等於大腦活動,週期。

  • Mysterianism:這是一個本質上無法解開的謎團。

  • 唯心主義:一切都是由意識構成的。

這個主題是如此微妙,以至於並不總是很清楚這些標籤中的哪一個最能描述特定的意識理論,但很明顯,科學界通常假設消除論——即心智是大腦活動,遵循我們已經知道的物理定律,僅此而已。

大多數假設這種簡化的人還認為量子力學過程對於意識的產生並不重要。量子理論挑戰了關於某些現象的還原論,可能與意識有關,但大多數思想家不相信它為任何類型的非物理意識打開了大門;量子理論仍然是一種物理理論。所以,科學和哲學現在都處於一個艱難的境地:我們對物理還原論(稱為“物理主義”)有充分的理由承諾,但我們無法解釋最普遍的標準——我們有經驗的事實!


IV. 關於還原論的名言

引文 #1:

“對複雜性的熱愛,沒有還原論,造就了藝術;對複雜性和還原論的熱愛造就了科學。— 愛德華·威爾遜

“這一雄辯的陳述表明,藝術依賴於協同作用——其中元素的組合具有不可預測的屬性。因為,在藝術中,一個音符或一條畫線的含義取決於它周圍的事物;這些都是非還原論的複雜性。在科學中,我們試圖用可預測關係中的簡單元素來解釋複雜性,併產生可預測的結果。

引文 #2:

“當代文化中有一股強大的潮流,提倡'整體'觀點是某種萬靈藥......還原論意味著關注較低層次,而整體論意味著關注較高層次。這些在任何令人滿意的描述中都交織在一起:相對於我們的認知偏好,每一種都會帶來一些損失,也帶來一些收益......沒有各部分的互連就沒有完整的系統,沒有環境就沒有完整的系統。

這個來自複雜性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他的研究人員試圖理解複雜系統的特性,特別是它們自我組織和產生湧現現象的驚人趨勢。例如化學如何組織成生物體,以及生物體如何組織成生態系統。瓦雷拉對這些主題進行了大量具體詳細的研究,他告訴我們,還原論和整體論都是理解複雜系統的必要條件。

V. 還原論的類型

回顧一下,三種最通用的類型是:

  • 本體論還原論:將“存在”簡化為一種物質,例如能量

  • 方法論還原論:將問題簡化為簡單的要素,以解決它

  • 理論還原論:聲稱某物可以簡化為更簡單事物的組合,而不會失去知識或理解

以下是一些更具體形式的還原論:


  • 心理-物理還原論:將心智簡化為物質

  • 語義分解:在語言學中,將意義簡化為“be”和“go”等簡單概念的組合。

  • 現象學的簡化:一種哲學方法論——將觀察簡化為關於“現象學”的陳述,“現象學”是一個奇特的經驗詞。

VI. 還原論與湧現論

“整體大於其部分之和。”這描述了湧現或協同作用,也許是還原論面臨的最大挑戰。一些看似新興的現象包括原子、分子、化學物質、生命、思想和社會!僅當元素組合在一起時,湧現屬性才會顯現出來,通常是大量組合的。其他範例包括顏色、音樂和弦和個性。但是,理想情況下,這些事情中的大多數都可以用它們的部分來解釋;研究人員經常發表發現,用還原論來解釋自然的新興特性。

儘管如此,許多湧現屬性並沒有屈服於還原論,有些人認為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它們不會。也許沒有什麼比 R. Buckminster Fuller 的“協同幾何”更能證明內在的整體論了。富勒是測地線圓頂和大約 1,000 種其他事物的發明者,他展示了骨架和建築物等結構如何比它們的各個部分的總和更堅固,因為只有當它們以某種方式組合在一起時才會出現效果;測地線圓頂就是一個例子,如今到處都可以看到受巴基·富勒啟發的建築。奇怪的是,他的“張拉完整性”或“張拉完整性”原則不知何故成為最近新時代自我發展流派的名稱,然而富勒只是一位數學家和工程師。

量子力學似乎展示了一種更激進的整體論形式,其中系統可能比其組成部分具有更明確的屬性,如果不丟失資訊,就不能單獨看待。但是,量子整體論是否在亞原子尺度以上重要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