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概念、特徵、原理和優點
我們解釋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它的原理和優點是什麼。此外,我們也解釋了老師的角色是什麼。
在有意義的學習中,學生學習與他已有知識相關的新資訊。
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
學習是個人透過觀察、實踐和推理的動力獲得新知識、技能、信念和價值觀的過程。這是一個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的複雜過程,從而產生了不同的學習理論,即對其本質的不同解釋和描述。
同時,學習理論是創造教學和學習方法的關鍵,即促進人們(尤其是兒童)學習的協議和方法。這些方法和理論之一就是所謂的有意義學習。
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也就是說,它認為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發揮積極和主導作用是必要的,並且所有新獲得的知識都以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為條件。 。這意味著當學生學習資訊時,它與他已有的資訊相關聯,因此兩者都會發生變化:添加新資訊並重組舊資訊。
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的設計方式是讓新的想法在現有的想法中紮根,以便在兩者之間建立聯繫,從而使個人的認知結構得到發展。換句話說,學習不僅涉及將資訊添加到記憶中,而且還涉及基於這些新合併的數據和經驗來修改現有的資訊和思考方式。
有意義學習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大衛‧奧蘇貝爾(David Ausubel,1918-2008)提出,他的工作對教學建構主義的發展極為重要。他的理論從一開始就反對傳統的重複和記憶教育模式,這種模式讓學生在教育事件中扮演被動角色。
它可能對您有幫助:合作學習
有意義學習的原則
根據奧蘇貝爾的理論,有意義的學習是永久性的,會產生認知模式的變化,並且基於先前的經驗。因此,它既可以在教師的參與下製作,作為學習經驗的指導和顧問,也可以透過學生自己的發現以自學的方式製作。
個體的先驗知識和新獲得的知識之間的關係可以是比較、同化和插入的關係,但其結果總是建構一個更大的知識集合。它是一個意義表達和同化的過程,可以根據四個不同的過程發生:
-
導數包含。當一個新概念被同化到現有概念中時,就會發生這個過程,添加資訊但不會顯著改變現有的認知模式。這是了解已知類別的新範例的情況,例如發現一種新的番茄類型,它將資訊添加到「番茄」類別中,但不會從根本上修改它。
-
相關歸併。當一個新概念被同化為現有概念時,就會發生這個過程,但在此過程中,所理解的內容發生了重大修改,並形成了新知識。這是了解已知類別的新例子的情況,它挑戰或打破模式並迫使我們建立一個新的模式。例如,發現一種新的蜘蛛物種,質疑了迄今為止對蜘蛛的了解,從而擴大或擴展了「蜘蛛」的概念。
-
上級學習。這個過程以與包含相反的方式發生,因為獲得的新知識提供了一個一般類別,其中的例子是已知的,但它們之間不存在任何關係。例如,當人們知道已知的蛛形綱動物、昆蟲和甲殼類動物屬於同一系統發育家族:節肢動物。
-
組合學習。當透過類比學習時,即在兩個彼此無關的概念、原則或類別之間進行學習時,就會發生這個過程,但允許建構關係並因此建構新的想法。例如,為了了解人類受精是如何發生的,人們可以轉向已知的植物種子的發芽和播種過程。
有意義學習的優點
與傳統的記憶學習相比,有意義的學習的優點是:
-
它使個人在自己的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從而激發、激發和鼓勵學習興趣。
-
知識的獲取與真實的經驗和已經處理過的概念有關,這使得新知識的累積更加廣泛和容易。
-
透過這種方法獲得的知識往往比簡單記憶的知識更持久,並且與個人的關係更密切。
-
它允許更大自主性的教育模式,從而增強自尊,並允許個人根據他們的認知方案和先前的經驗以更個性化的方式學習。
教師在有意義的學習中的作用
重複學習模式中教師的傳統角色被視為將訊息從他或她的思想傳遞給學生的載體,而教師在有意義的學習中的地位與促進者的地位更相似。根據奧蘇貝爾的願景,教師的角色必須由六個基本任務決定:
-
確定與要學習的內容最相關的概念、命題和想法,建立一個概念圖,組織課堂經驗並深入研究內容的質量,而不是內容。
-
確定學生必須已經掌握哪些概念、命題和想法(子使用者)才能解決要學習的內容。
-
進行診斷,以確定學生是否掌握了吸收新主題所需的內容。
-
幫助學生根據他的認知結構吸收內容,而不是強加某些結構,而是進行教育交易:意義的交換,使學生能夠重新表達他的概念結構。
-
促進學生與知識之間,即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直接接觸,並為解決直接經驗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必要的方向或指導。
-
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使其能夠被吸收和持久。
如何在課堂上實施有意義的學習?
為了在學術環境中應用有意義的學習原則,建議將課堂體驗理解為一系列涉及對學習進行持續評估的階段或階段。這些階段分為三個:
-
初始階段。它涵蓋了最初的挑戰,即包含有利於學習和體驗所需能力的情況的障礙或困難。然後,必須探索先前已經獲得的最方便解決問題的知識。在過程中,學生必須發揮積極作用,以務實、自主的方式研究自己的記憶和知識。
-
中間階段。必須使用事先的組織者或認知橋樑,它們是從不同媒體(例如互聯網、雜誌、書籍、多媒體等)中提取的資源,其作用是觸發學生與他已經擁有的知識的聯繫或聯繫。對當前的挑戰。從它們開始,新資訊的識別和組織將開始,從中可以解決挑戰,從而將新概念融入已經處理的概念中。
-
最後階段。新概念的強化和整合必須透過實踐、體驗式的練習和應用,透過學生所承擔的任務來付諸實踐。最後,必須透過學生未知的新情況來評估所獲得的技能,這為他們提供了展示如何內化新知識的機會。
繼續:基於問題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