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態度?概念、分類、不同態度、主要特徵和要素
我們解釋什麼是態度、如何分類以及為什麼我們採取不同的態度。還有它的主要特徵和要素。
態度是在一生中習得、習得的。
什麼是態度?
態度(來自拉丁語actitūdo)可以定義為一種心態的表現或以某種方式行事的傾向。
其他作者的定義:
態度的概念廣泛應用於心理學領域,其中態度不能被視為特定問題,而必須在社會和時間背景下理解。
態度是在一生中習得和習得的,並且獲得實現某個目標的方向。這將其與睡眠或飢餓等生物特徵區分開來。
態度由三個基本組成:
另請參閱:自我中心主義
態度類型
個人所獲得的態度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例如每個人一生中所經歷的關係、信念和經驗。這些變異促使個體在非常相似的情況下以不同的方式行事。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諸如積極態度或消極態度之類的術語,它們可以決定您嘗試做的事情的成功或失敗。另一方面,專家對以下方面的態度類型進行了某些分類:
自私的態度。 持這種態度的人的特徵是只關心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關心他人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手段都可以使用,甚至其他人也可以成為手段來達到目的。
操縱態度。 持有這些態度的個體通常具有與前一種情況相同的特徵,而不是他們實際上利用他人作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即他們有效地利用他人作為工具。
利他的態度。 採取這種態度的人與上述兩種情況完全相反,因為他們不關心自己的利益,而是關心他人的利益。其他人不被用作手段或工具,而是被理解為目的本身。具有利他態度的人往往會理解並細心。
情感態度。 具有這種態度的人往往對其他人的感受和情緒狀態感興趣。與前面的案例一樣,他們並不只尋求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為他人著想。很多時候,這些人對他人充滿感情和敏感。
為什麼我們採取不同的態度?
個人對其所處的環境和他們所融入的社會環境所表現出的態度,在不只一種情況下,可以根據他們想要實現的結果而反映不同的功能。
透過這種方式,採取謹慎態度的主體旨在安全地執行任務,並盡力將誤差幅度減少到最小。一個主體所表現出的不同態度將決定他或她想要採取行動的傾向感。
許多專家認為,態度在一個群體甚至一個社會中具有相當高的重要性。然而,個人態度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分為正面的和負面的。
只要一個群體的大多數成員持有積極的態度,就可以說該群體具有有效的進化和適應傾向,因為每個個體的傾向都是積極的。當一個團體遇到消極態度的成員時,團體的方向就會被鞏固為內卷性,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更高。
態度的獲得絕不是與生俱來的,相反,是人類根據生活經驗獲得併採用態度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態度是透過對特定事物(例如物體、事件、人等)的正面體驗而獲得的,這是正確的。此外,對外在因素所產生的刺激做出反應而產生的結果也是獲得態度的一種手段。
態度特徵
態度取決於各種完全可辨識的特徵:
態度傾向於自發性改變和天生的靈活性。
態度是影響對刺激的反應和採取的行為的主要驅動力。
態度可以對多種情況做出反應,因此據說它們是可以轉移的。
態度是透過在構成個人生活的每個事件中的經驗和獲取知識而獲得的。這樣,態度就會影響主體所採取的不同行為。
態度要素
社會心理學家羅德里格斯·阿羅多 (Rodríguez Aroldo) 強調,態度由不同的基本要素組成:
認知元素。態度的存在與主體自己重新創造的認知方案 的存在相輔相成。該方案由可以捕獲的有關相關對象的感知以及我們之前擁有的有關它的信念和數據組成。此要素也可以理解為價值期望的態度模型。 Fishbein 和 Ajzen 進行的研究基於此確認,任何不擁有任何類型的數據或資訊的對象永遠無法在個體中產生態度。
行為要素。 羅德里格斯·阿羅多 (Rodríguez Aroldo) 認為,行為因素是一種始終處於活躍狀態的因素。此外,它將其定義為以特定方式對物體做出反應時產生的態度電流。
情感元素。 與行為元素不同,情緒元素由對社會對象表達的感受(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組成。它也代表了信念和觀點之間的比較點,總是以其認知面為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