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私?概念、特徵、範例和存在類型
我們解釋什麼是自私、存在哪些類型、什麼是自私的愛。另外,我們告訴你自私的人是什麼樣的。
在各種宗教和道德準則中,自私一直是道德上應受譴責的特徵。
什麼是自私?
一般來說,利己主義是一種過度執著於自身利益而忽略或直接侵犯他人利益的行為。因此,自私的人 是那些只考慮自己而不為他人的需要付出任何努力或關注的人。
利己主義一詞源自拉丁語ego(「我」)和 –ism (表示傾向或教義的後綴),於 1786 年出現在西班牙語中,可能藉用自法語、英語或義大利語。它與“egotist”一詞一起出現,其含義相同,但今天僅用於文學和詩歌演講。
自古以來,自私在道德上就是一種應受譴責的品質。事實上,絕大多數宗教和道德規範都拒絕它,而是鼓勵人與人之間的兄弟情誼和友愛。這是兒童故事中邪惡人物或註定要吸取教訓的人物的人格特徵之一,正如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的《自私的巨人》中所出現的那樣。
另一方面,自私是心理學、社會學和哲學(倫理學和道德),甚至生物學的分析和反思的主題:動物行為學家和研究動物行為的學者將其理解為與利他主義相反的行為,它包括:捍衛有機體本身的利益,使其高於集體利益,例如,自己的群體或其他競爭者群體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物自私是查爾斯·達爾文所說的「適者生存」的一部分。
它可能對您有幫助:個人主義
自私的人的特徵
自私的人有以下特點:
-
他們始終將個人利益置於集體之上,即使小小的自我犧牲會為他人帶來巨大的利益。
-
他們很難放棄自己的機會、分享自己的機會,或是為了別人而放棄機會。
-
他們傾向於壟斷注意力,尤其是在群體中,並且當他們必須傾聽別人的意見時變得不耐煩。
-
他們試圖從他們幹預的所有情況中獲得切實的利益。
-
他們運用最小成本法則,也就是說,他們在做某件事時總是付出最少的時間、精力或金錢,或尋找對他們來說最舒服或最方便的方式來做這件事。
更多內容:自私
自私的類型
根據心理學,自私可分為三種不同類型,分別是:
-
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的社會世界圍繞著他的自我,也就是說,他將一切都與他的慾望進行絕對比較。這類人傾向於成為受害者並缺乏同理心,因為按照他們的優先順序,過度的自我意識幾乎沒有給他人留下自由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利用他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通常不會太關心他人的福祉,除非這影響到他們自己的福祉。
-
中立的自私。也稱為“有意識的自私”,這種類型的自私是將自己的基本需求置於取悅他人的需求之前,但以更理性和溫和的方式這樣做,通常作為自助或自助方法的一部分。自尊心。中立的自私是由「先幫助自己」的教義所提倡的,這種教義確立了在照顧他人之前需要照顧好自己,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提供幫助。
-
利他利己主義。這種矛盾修辭法或矛盾術語的結合是指為自己謀取利益,但同時也為第三方謀取利益的行為。也就是說,一個利他的利己主義者總是優先考慮他的事情,但卻努力以對他人有用的方式來執行這些事情。
自私的愛
「自私之愛」通常被稱為某些類型的浪漫或愛情關係,這種關係將一方的利益置於另一方的利益之上,而不是平等地為雙方提供相同的享受或同等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自私的愛是一種不健康的愛,其依戀只對一方有用或令人愉悅,而可能對另一方造成傷害、悲傷或不滿。
自私的愛有很多名字:有毒的愛、有毒的關係、操縱性的愛等等。當然,這不是一種值得鼓勵或渴望的愛的形式。
道德利己主義和理性利己主義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關於利己主義有兩種思想流派,即兩種將利己主義視為利益對象並圍繞利己主義制定不同方法的方法。這些傾向是道德利己主義(或倫理利己主義)和理性利己主義。
-
道德利己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哲學學說相聯繫,道德利己主義提出,應對自己存在的唯一方式是以自私的方式,也就是說,個人的社會倫理必須始終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這並不妨礙通過行動時,也會為其他人產生偶然的或次要的利益。因此,道德利己主義者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照顧自己的利益,而人類團體(例如國家或組織)也應該這樣做,因為我們自己的需求是我們唯一真正知道的事情,並且透過努力滿足這些需求對其他人來說,我們最終可能弊大於利。
-
理性的利己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哲學教義相關,理性利己主義提出,對一個人的福祉的追求必須來自理性、客觀、邏輯的評估,這種評估與定義道德利己主義的道德方面無關。從這個角度來看,利他主義是一種滿足他人而不是個人自己的惡習,因此會導致不適和集體主義,即不公平地將大眾的慾望置於個人的慾望之上。
積極和消極的自私
區分自私形式的另一種方法是將積極或健康的自私與消極和不健康的自私相對立。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一個人對群體或對另一個人的需求的責任程度。所以,我們必須:
-
積極的利己主義允許個人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尋求自己的利益,當我們採取有利於或取悅我們的行為時,我們就會付諸實踐,同時使自己受益並取悅同伴。從這個角度來看,只有雙方都表現出積極的自私,互惠互利才有可能實現。
-
消極自私是為了獲取個人利益而對第三方造成傷害(或讓第三方遭受間接傷害)的行為,它是道德上最受譴責的自私形式,因為這樣做的個人完全將自己與集體福祉分開。來自其他人,從而完全專注於他想要或需要的東西。
關於自私的句子
以下是一些關於自私的著名短語:
-
“自私的人只愛自己,沒有對手。”西塞羅(Cicero,106-43 BC),古羅馬作家和政治家。
-
“沒有人比自己是次要的。”法蘭索瓦·拉伯雷(1494-1553),法國作家。
-
“自私的人可以為了煎蛋而放火燒鄰居的房子。”法蘭西斯‧培根爵士(1561-1626),英國哲學家、散文家。
-
“人是人的狼。”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國哲學家、政治學家。
-
“自私中沒有真正的幸福。”喬治桑(George Sand,1804-1876),法國裔作家。
-
“偉大的利己主義者是偉大邪惡者的後代。”康塞普西翁·阿雷納爾(1820-1893),西班牙作家。
-
“利己主義者是一個為自己考慮多於為我考慮的人。”安布羅斯·比爾斯(1842-1914),美國作家和編輯。
-
“唯一可以接受的自私就是確保每個人都健康,以便變得更好。”哈辛托·貝納文特(1866-1954),西班牙劇作家。
繼續:反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