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態意識?概念、特徵、目標以及重要性
我們解釋什麼是生態意識、它的目標以及它的重要性。此外,我們還告訴您如何開發它。
生態意識已成為經濟主體的普遍要求。
什麼是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或環境意識是消費者或特定組織對其生活方式和生產活動對環境影響的關注和了解程度。因此,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哪些環境問題,並因此努力減少對生態惡化的影響時,就可以說他具有生態意識。
進入21世紀,生態意識已成為經濟行為者的共同要求,尤其是在最發達國家。這是因為工業活動和大眾社會的消費主義模式的環境後果已經變得顯而易見(不同生態系統的污染、森林砍伐、氣候變遷等等),所以我們面臨著尋求一種可持續的經濟模式的需要,這種模式能夠提供生態方面佔有重要地位。
這樣,生態意識不僅要成為生產和商業模式的重要元素,而且必須成為公民消費方式的一部分。例如,選擇可持續生產的產品、控制能源和資源需求以及致力於再利用和回收利用,是人們行使生態意識並儘量減少其生活方式對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害的方法。
另請參閱:永續發展
生態意識的重要性
生態意識對於設計持久的經濟和社會模式至關重要,這種模式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或自然資源的枯竭。否則,子孫後代將面臨一個更困難、貧窮和毀滅的世界。
為了換取更舒適的現在,犧牲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穩定性是一個非常高昂的代價,特別是考慮到如果我們有必要的生態意識,習慣的改變和製度的改變是完全可能的。
生態意識的目的
生態意識的中心任務是使個人和組織致力於保護環境,即永續性、環境責任和未來規劃的行為和原則。透過這種方式,我們的目標是將生態轉變為不僅僅是一種額外利潤,可以用來美化或推銷產品,並將其納入當代經濟、政治和社會辯論的中心和重要主題。
如何培養生態意識?
將生態意識與被認為「有用」的知識聯繫起來非常重要。
為了培養或促進生態意識,以下行動是有用的:
-
進行針對消費者和家庭的意識和環境教育活動,採取節能措施(關閉不使用的燈、調節空調和暖氣等)並推廣3R:減少、重複使用和回收。
-
促進回收業,使其有利可圖,並建立必要的設施,以便個人可以盡可能地分離垃圾並回收。
-
透過為生態活動、重新造林、資源再利用等提供資金,將國家預算的一部分或私人組織的紅利投資於抵消造成的生態足跡。
-
要求當地法規強制私人企業在設計其商業計劃時考慮生態方面,這樣生產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商品是非法且無利可圖的。
-
在不同的教育機構(學校、研究所、大學)中開闢圍繞生態事實進行辯論的空間,將生態意識與傳統上認為「有用」或「有利可圖」的知識聯繫起來。
續:環保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