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物因素?概念、特徵、分類以及與非生物因素的關係
我們解釋什麼是生物因素以及它們如何分類。生物因素的例子以及它們與非生物因素的關係。
動物是生物,因此它們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物因素是指所有具有生命的因素,即它們屬於生命王國之一,它們的相互作用旨在其物種的生存和繁殖。換句話說,生物因素是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物以及它們之間發生的所有相互作用。它們通常指給定環境中的動植物群,但也包括真菌和微生物。
生物因素通常以群體的形式組織起來,即共享特定棲息地的同一物種的個體群體。反過來,同一地點的人群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社區。
另請參閱:生物的適應
生物因素之間的關係
共享環境導致生物因素之間建立不同類型的關係。
同一物種中:
競爭關係(食物、空間或其他資源)。
合作關係(保護自己免受掠食者侵害,在遷徙過程中確定自己的方向或分工)。
不同物種之間(種間)
相同資源的競爭關係:食物、光線、空間、濕度等。
對某些物種造成傷害的關係:捕食、食草、寄生。
涉及獲得雙方利益的關係:互利共生和共生。
所涉及的物種之一獲得利益或受到傷害而另一個物種既不受到青睞也不受到傷害的關係:分別是共生主義和共生主義。
共享棲息地的生物之間發生的攝食關係以營養鏈(或食物鏈)表示,反映了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流動。
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的差異在於後者是惰性的,即它們與生命無關,但與周圍物質及其過程(化學、氣候、物理等)是非有機的。非生物因素是決定生物生存的物理環境的因素。
它可能對您有幫助: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的分類
根據其進食方式和在食物鏈中佔據的位置,生物因子可分為三類:
生產者組織。也稱為自養生物,能夠利用無機物質生產自己的食物和能源。生產生物體可以有兩種:
光合自養生物。它們透過光合作用製造食物,光合作用是它們利用光線從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的過程。例如:植物。
化能自養生物。它們是透過無機化合物的不同放熱化學反應獲得能量來製造食物的。與光合自養生物不同,這些生物在化學合成過程中不使用水,也不產生氧氣。該組包括一些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細菌。
消費者組織。也稱為異養生物,它們是那些需要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生物,也就是說,它們必須消耗有機物質來維持其新陳代謝,並從其他生物中獲取有機物質。消費者可分為兩種類型:
食草動物。它們是以生產性有機體為食的,例如,它們吃植物、種子、根、藻類或蔬菜。這個群體包括從小型動物(如兔子)到大型動物(如長頸鹿)的所有動物。
食肉動物。它們以其他消費生物(食草動物甚至其他食肉動物)為食。這個群體包括從昆蟲和蜘蛛到大型哺乳動物(例如獅子)的一切。
食碎屑動物。它們也稱為碎屑噬菌體,以碎屑為食,碎屑是死亡的有機物。這包括屍體、落葉和糞便。此類群包括原生動物、蠕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多足類(如千足蟲)和多種昆蟲,如甲蟲和蒼蠅。
分解生物。它們也被稱為腐養生物,是那些從食物鏈所有成員的屍體和遺體中存在的有機物中為自己提供能量的生物,並進行「回收」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一般來說,它們釋放簡單的分子,例如二氧化碳和礦物鹽,可以被生產者重複使用。這組包括微生物異養生物,如細菌、真菌和酵母。
生物因素的例子
生物因素的一些例子可以是:
森林。它們是不同大小和地層的樹木的大聚集體,是許多動物的棲息地,並向土壤碎屑。
真菌和細菌。它們是分解者的兩種主要類型,它們從死亡的有機物(枯葉、樹皮碎片、動物屍體的遺骸、脫落的皮、排泄物)中獲取能量,並吸收其中存在的所有營養物質,剩下的可用於生產。
大型掠食者。它們是大型貓科動物、蛇、猛禽,即動物肉的大量消費者,只以較小的動物為食。它們控制人口並最終死亡,增加了可回收的有機物。
浮游植物。這些光合微生物只存在於水生環境中,主要是漂浮的藻類和藍細菌,構成了大多數水生食物網的基礎。它們是魚類、甲殼類動物(磷蝦)等大型生物甚至鯨魚等大型動物的食物。
體型較大的食草動物。它們以大量的有機植物為食,然後作為後來出現的大型掠食者和食腐動物的食物。有些大型草食動物有牛、羚羊、大象和努斯。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差異在於,生物因素與生命形式及其關係有關,而非生物因素與生態系的物理化學特徵有關。因此,動物和植物是生物因素,而土壤 pH 值、氣候和土壤成分是非生物因素。
然而,這兩類因素密切相關,因為一種因素的狀態反映在另一種因素的狀態。例如,土壤的化學成分直接影響其肥力,進而影響維持植物生命的能力,進而支持消費者和噬菌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生命形式的存在將為土壤增加有機物層,使其保持肥沃和豐富的養分,從而固定其化學成分。
總之,我們可以肯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對於物種及其棲息地的發展至關重要:不可能想像其中一個因素的存在而沒有另一個因素。
更多內容:非生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