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環境轉變?概念、特徵、類型和例子
我們用多個例子來解釋什麼是環境轉變。此外,還有其正面和負面的後果。
人類不會受到生物適應的影響,因為他們可以改變環境。
什麼是環境改造?
環境改造或環境 改造是人類的存在和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改變的過程。這種轉變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發生,但當它對環境產生負面或貧窮影響時,就被稱為環境退化。與這種轉變相反的是環境保護。
人類是環境的一部分,所有生物也是。但與其他物種不同的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對生態系統有著巨大的影響,因為它能夠迅速而徹底地改變自己和其他物種的生活條件。事實上,自文明開始以來一直如此,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學者提出將我們的地質時期命名為「人類世」(即人類的時代)。
人類的需求(如食物、熱、住所、能源等)的滿足通常是以犧牲環境平衡為代價。與其他物種不同,人類不受食物鏈邏輯的約束,也不受生物適應環境的嚴格要求,而是反其道而行:他們改造環境,使其適應自己的需求。例如,透過電力,人類照亮了夜晚,以便能夠利用它。
當然,這種轉變會對其他生物物種以及人類與之共享的環境產生影響。因此,新的環境條件被施加,迫使物種改變它們的生活方式。但與可造成相同生態影響的自然事件(火山、地震、颶風等)不同,人類造成的變化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
因此,人們經常指出,人類目前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是不可持續的。
另請參閱:環境教育
人類如何改造環境?
大多數經濟活動(例如採礦)都會改變地球表面。
自文明開始以來,人類以不同的方式改變了自然環境,並始終致力於建立一個不那麼惡劣、更適合滿足自身需求的環境。除此之外,這涉及以下行動:
改變地球表面(建造城市、興建水壩、排乾沼澤)
破壞或控制某些自然系統(控制火,改變大氣)
改變物種的自然過程(馴化和滅絕動物,或將它們引入新的棲息地)
創造不存在的材料(鋪路材料、塑膠)等。
在這場與自然秩序的鬥爭中,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有了一個重要的盟友,特別是在最近幾個世紀。對自然秩序的了解以及能夠改變自然秩序的工具的開發使人類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例如探索外層空間、操縱原子能或將物種的預期壽命延長到原來的近三倍。但同樣,它們也造成了其他物種的滅絕、整個棲息地的破壞以及水和空氣等生命必需物質的污染。
自然景觀改造的後果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自然景觀轉變的後果可以分為兩類:正面或有益的後果和負面或有害的後果。它們之間的差異在於,前者對整個人類有利,而後者對物種本身或整個生命構成危險。
積極或有益的後果 | 負面或有害的後果 |
---|---|
為人類提供一個更安全的環境,沒有大型掠食者的存在,也沒有自然因素(雨、風、陽光)的作用。 | 森林砍伐、採礦和城市擴張導致自然棲息地遭到破壞。 |
為人類簡單地生產大量食物,從而延長了物種的壽命及其繁殖率。 | 由於棲息地破壞、過度開發、食物鏈破壞或入侵物種引入而導致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 |
獲得新材料來製造新工具,獲得新知識並實現新的文明里程碑。 | 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對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的健康產生有害影響。 |
科技發展的可能性更大,人類造成的其他問題找到解決方案的可能性也更大。 | 世界人口急劇增加,對新資源的需求無窮無盡。 |
環境改造的例子
建造水壩會導致用水淹沒土地。
以下是人類幹預環境改造的一些主要例子:
採用農業。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發現他們可以種植支持他們的植物物種,而不是進入叢林採集果實,並且他們馴化了不同的物種以確保生計。從那時起,農業的需求和可能性不斷增長,這意味著砍伐森林和叢林,將土地分配給種植糧食。因此,作物面積的增加意味著棲息地的破壞和土壤有機資源的消耗,這就是為什麼通常需要不同的施肥和準備技術才能繼續收穫。
城市的擴張。城市是一個完全人造和規劃的環境,它在地球歷史上的存在完全是由於人類的喜好。自 18 世紀末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已成為該物種最喜歡的居住地,因此它們的規模從未停止增長,吞噬了其路徑上的其他類型的棲息地,並大大增加了其存在的影響。土壤和空氣的污染。
某些物種的過度開發。透過不分青紅皂白的狩獵和捕魚以及其他形式的過度開發,人類已經導致許多物種滅絕,以便利用它們的皮來製作衣服,用象牙製成樂器,或者用它們的身體部位來製作美食。這些物種的消失對其各自的食物鏈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臭氧層的破壞。 20世紀下半葉,工業和家庭濫用富含氯、氟和溴的有機氣體,導致大氣中臭氧層的削弱,臭氧層保護地球免受臭氧層直接作用。儘管禁止使用這些氣體使得幾十年後損失的臭氧得以恢復,但這被認為是人為原因導致環境惡化的典型案例。
金礦開採及其對水生生態系的影響。黃金開採被認為是卓越的貴金屬,是對環境最具破壞性的經濟活動之一,因為需要使用大量汞來稀釋黃金並從礦物中提取黃金。這種劇毒金屬最終會進入河流、湖泊和廢水中,使它們中毒並對人類和其他物種致命。這種做法已被大型礦業公司放棄,但仍被非法採礦者所採用,南美亞馬遜地區的巴西garimpeiros的情況就是如此。
溫室效應和氣候變遷。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富含碳的有機氣體,例如汽車、發電廠和許多其他經濟活動燃燒化石燃料時產生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大氣中的這些氣體充當了保留熱量的屏障,因此增加了地球的溫度,加速了自然解凍循環並產生了一長串的環境變化:極地融化和水位上升、海洋、極端氣候現象的產生等。
塑膠污染。塑膠是石油的化學衍生物,是現代後工業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但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卻是可怕的。不可生物降解的塑膠對土壤和海洋的污染是當代最大的生態問題之一,這些塑膠分解成小顆粒,但同時無法自然地重新融入生態系統。海洋中(例如太平洋大塑膠斑)、我們賴以生存的物種內部以及人體內部都已經發現了大量的塑膠顆粒。
建造堤防、水庫和水壩。透過改變河流的走向,人類可以建造人工湖供娛樂、取得淡水或透過水力發電廠發電。在此過程中,它極大地改變了環境,在沒有水庫的地方建造水庫,並使其他以前灌溉良好的地區變得乾燥。
續:環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