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態平衡?概念、特徵、破壞因素、概念起源
我們解釋什麼是生態平衡、其特徵以及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此外,我們也告訴您這個概念的起源。
根據生態平衡的概念,只有人類或災難才能中斷它。
什麼是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自然平衡或自然平衡是指自然界存在一種穩定的平衡,即生物參數的任何變化都會迅速被相反的反應所補償,從而保持持續的平衡的一種動態平衡的情況。例如,意外的人口成長(由於出生數量異常)會被其天敵所補償,因此不會發生人口過剩。
從這個角度來看,相同的作用和反應動力在整個地球的歷史中發生,不僅涉及不同形式的生命,還涉及與生命有密切和依賴關係的環境因素(物理-化學),例如。大氣的組成。那麼,人類行為(或自然災害)就會帶來威脅生態平衡的不平衡。
生態平衡的概念受到了許多學者的嚴厲質疑甚至否認,他們認為過去曾發生過許多因人口無節制增長而造成的災難性情況。
這是一個與蓋亞假說相關的想法,蓋亞假說提出生物圈的功能是趨於平衡的自我調節系統。在20世紀,這種觀點在學術界被突變理論和混沌理論所取代,作為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模型。
另請參閱:環境
“生態平衡”概念的由來
自然受其自身的、不可改變的平衡所支配的觀念由來已久。它可以追溯到古典希臘羅馬古代和斯多葛派宗教,它們將世界理解為人類必須複製的更高秩序。希臘希羅多德(公元前 484-425 年)或羅馬西塞羅(公元前 106-43 年)等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對這種觀點非常熱衷,並在其中看到了創造智慧的證據。
最初,生態平衡的想法僅限於獵物和捕食者(食物鏈)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帶著這個意義,它出現在 20 世紀,當時生態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邁出了第一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擴展到了其他自然關係。
後來它成為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最流行的觀點:保護野生地區成為最好的保護方法,而人類的干預和污染則被理解為自然平衡的破裂。
關於生態平衡概念的第一個問題出現在 20 世紀中葉,但這個概念和術語幾十年來仍然非常流行,而且仍然如此。
生態平衡的特點
傳統上,生態平衡具有以下特徵:
-
它包括生物及其物理化學環境參與的一個循環或一組循環,並且傾向於平衡和補償任何逐漸的變化。
-
然而,激進的改變,即非常迅速、非常大規模或非常破壞性的改變,無法得到補償,因此會產生輕微或災難性的不平衡。
-
其主要幹擾源是人類活動,特別是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活動,例如重工業、取得原料和能源生產。
-
它對於所有物種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與周圍的其他物種聯繫在一起。生態平衡的喪失會帶來滅絕、生態系破壞等負面後果。
-
它與食物鏈、種間生物關係以及生物與無機物的關係密切相關。
-
一旦平衡被打破,想要再次達到平衡就很難了,需要數百年、數千年的時間。
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生物平衡的概念假設世界處於或多或少穩定的狀態,而人類有能力顛覆這個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個對人類活動非常批判的願景,非常有利於環保主義和保護主義。
儘管這一理論在科學上已受到質疑,但在重新思考自然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時,它仍然是一種流行的觀點。它基於的主要理念是,人類應該或多或少地保護我們所發現的世界,因為世界性質的任何重大變化也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
破壞或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可分為兩類:
人為因素。它們是人類活動及其存在模式的結果。這些包括:
-
透過採礦、農業、森林砍伐等經濟活動從土壤中提取原料和礦物質。
-
生態系中存在高度有害的物質,大自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處理和分解。也就是污染。
-
能源消耗過多,需要燃燒污染大氣的物質。
-
入侵物種的引入,正如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那樣,將物種從一個大陸引入到另一個大陸。
-
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
自然因素。它們不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因素,而是災難性自然條件的結果。這些包括:
繼續: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