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購買力?概念、特徵、與通貨膨脹和薪資的關係、範例以及最低工資
我們解釋什麼是購買力,它與通貨膨脹和薪資的關係。另外,範例以及最低工資是多少。
可以獲得的商品數量越多,購買力就越大。
什麼是購買力?
購買力(或購買能力)是指用給定金額可以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取決於貨幣類型和市場價格。
用這筆錢可以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越多,購買力就越大。這種權力與貨幣的價值有關,而不是與鈔票的數量有關。
個人、公司和國家用他們的錢來滿足需求。他們支付的價格與他們擁有的給定貨幣數量之間的關係對應於他們的購買力。該金額取決於匯率,例如相對於美元的匯率。
購買力通常用來衡量一個人或一個實體在一段時間內的財富水準。購買力隨著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與市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直接相關。
它可以幫助您:節省
通貨膨脹和購買力
通貨膨脹是供給(生產)和需求(獲取)之間不平衡的經濟過程,導致市場價格水平普遍且不斷增長。貨幣價值出現損失,即貨幣價值下降,因為與其他更堅固的貨幣相比,該貨幣已經失去了面值。
通貨膨脹的類型可以是:
潛伏或壓抑。當政府實施價格控制,阻止市場指數反映現實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慢的。它發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通貨膨脹率較低且穩定,可以對未來進行預測。
惡性通貨膨脹。當價格突然持續上漲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從而在短期內造成經濟的不確定性。
滯脹。它發生在價格持續上漲以及國家生產停滯或下降的情況下。
在通貨膨脹過程中,出現貨幣供給與需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二:
貨幣供給量過度增加:
這意味著市場上流通的紙幣生產過剩,其總價值超過了銀行體系儲備的支持。貨幣本身並不是財富的代名詞,它是一種交換機制,因此,印製更多的紙幣並不會為國家帶來利潤。財富是人對生產資料的活動的結果,一個國家發展了生產能力,就能創造更大的利潤。
例如,如果一個國家生產價值 1,000,000 美元的商品和服務,則必須印製總面值為 1,000,000 美元的貨幣。如果你印兩倍的鈔票,就意味著這些商品和服務的總價值為 2,000,000,也就是說,貨幣已經貶值,現在的價值比以前更低,而不是代表更多的財富。
貨幣需求突然減少:
這意味著流通中的貨幣出現損失或外逃。例如,當公民不信任本國經濟並決定從銀行提取儲蓄時,或者當投資者不信任、關閉公司並停止在該國生產時(這會導致當地失業和產量下降),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外幣收入)。
由於貨幣本身並不等同於財富,當它離開市場流通時,它就不再是可以產生更大生產能力的「活躍交換媒介」。
生產者進行投機(由於對當地經濟缺乏信心)並提高價格,而工人的工資保持不變,從而產生「通貨膨脹成本螺旋」。這導致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但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數量減少。
薪資與購買力之間的差異
有些工人沒有固定工資,而是按工作天數領取工資。
工資和薪金是工人或專業人員必須從雇主那裡獲得的報酬,以換取他們的工作或服務。儘管這兩個術語作為同義詞使用,但在會計術語中它們存在差異。
薪水。 它是僱員因其提供的服務而收到的一筆錢,並根據固定金額確定,具體金額取決於一段時間內的工作天數。
薪水。 這是針對特定工作的固定報酬,由工人和雇主事先商定。與薪資不同的是,薪資不包括假日、執照、休假等折扣。
員工所獲得的薪酬取決於該類型職位的供需、所需的訓練水準和經驗等因素。在經濟不穩定的國家,約定的薪酬金額可能會逐漸增加,以適應通貨膨脹的成長。
當突然發生通貨膨脹或惡性通貨膨脹時,薪資的成長不足以補償市場的成長。存在購買力損失,即個人擁有的購買力隨著薪資的下降而下降。
在工人的具體經驗中,這種差異被認為是他賺了相同數量的錢或多一點,但他可以購買的商品越來越少,因為這些錢已經失去了名義價值。
更多內容:薪資
購買力範例
購買力的一個例子是一個月薪為 10,000 美元的人,每月在商店產品上花費約 3,000 美元。突然間,價格普遍上漲,逐月上漲,6 個月後,該人花費 5,000 美元購買了與以前購買相同數量的商店產品。
在那六個月裡,他繼續賺取同樣的10,000美元的薪水,這意味著他的購買力下降了,因為他的薪水並沒有按照市場價格上漲的速度增加。在收入相同的情況下,人們現在比以前花更多的錢來購買相同數量的商品。
最低工資
最低工資是任何人在整個工作日內從事工作所必須獲得的規定基本金額。
正式工人必須有足夠的購買力來支付每月的基本開支,並為家人提供有尊嚴的生活的必要條件。最低金額根據每個國家的立法而有所不同,並且容易受到通貨膨脹變化和當地貨幣價值的影響。
制定最低工資的目的是保護工人免於支付極低的工資並確保更公平的分配。此外,最低工資的規定必須作為其他社會和就業政策的補充,以便成為克服貧窮的可能途徑。
更多內容:最低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