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產?概念、特徵、因素以及重要性
我們解釋什麼是生產、它的特徵、因素以及它的重要性。另外,我們告訴您生產過程是怎麼樣的。
公司和國家透過產量來衡量其經濟活動。
什麼是生產?
在經濟學中,生產是將原料轉化為供消費的商品,並對結果進行增值(即增值)的過程。經濟系統的目的是生產資源,因為透過這種方式,人類的不同需求得到滿足。
因此,當談到生產時,從經濟角度來看,不僅指創造新的消費對象,也指用於服務的資源。事實上,工業化國家的大部分生產都致力於這個經濟部門。因此,所有不同於消費的經濟活動都可以被視為生產的一部分。
公司和組織、國家甚至整個地區都參考生產來衡量其經濟活動。每個實體都有特定的生產能力,由其生產要素及其管理決定。
另請參閱:經濟部門
生產定義
「生產」一詞來自拉丁語動詞Producere,可翻譯為“產生”,由pro(“前進”)和ducere(“引導”)兩個聲音組成。這是古羅馬常用的術語,其經濟意涵是隨著經濟哲學的誕生而出現的。該主題的不同作者和學者在歷史上定義了這個術語,例如:
-
19世紀,德國哲學家卡爾·馬克思將生產方式理解為人類歷史上為滿足自身需求(即生產)而組織自身的方式,並由勞動力與勞動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機器、工具等)。
-
生產管理學者路易斯·陶菲克 (Louis Tawfik) 和阿蘭·肖維爾 (Alain Chauvel)將其定義為“…由於轉型而給商品(產品或服務)增加價值”,並指出“生產是用“通過使它們適合滿足需求的目標」 。
-
JL Riggs在他的《生產系統》 (2001)一書中指出,生產應該被理解為有用的商品和服務的產生,即具有附加價值的產品。
生產特點
工匠生產採用傳統方法製造個人化且不可重複的商品。
一般來說,生產有以下特點:
-
其目的是將原材料轉化為消費品,並在此過程中增加價值。
-
每一個生產過程都需要土地、勞動、資本和技術。
-
商品的生產方式取決於所使用的生產系統及其所需資源的可用性。
有不同類型的生產,例如:
-
手工生產,即使用通常涉及很少工人的傳統方法來生產個體和不可重複的商品。
-
大規模生產,即使用先進的機械和電能,大量、快速地生產相同的商品。
-
中間或大量生產,即間歇性生產有限批次的類似或相同商品,通常是因為沒有持續的供應需求。
-
連續或連續流生產,每週 7 天、每天 24 小時不間斷生產,通常是對國家或地區至關重要的貨物。
生產的重要性
生產對於滿足人類需求至關重要,無論是種植食物還是製作遮蓋身體的衣服。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自人類起源以來就存在了,儘管它並不總是以相同的方式、透過相同的機制、以相同的效率發生。因此,如果沒有人能夠生產生活必需的物品,那麼就無法以任何方式獲得這些物品,每個人都必須生產必要的投入來保證其生存。
另一方面,生產一直是經濟體系和國家組織的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稱之為「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對馬克思主義來說,這意味著生產及其在社會中的控制權的鬥爭推動了人類歷史的變革。這就是所謂的「階級鬥爭」。
生產流程
生產過程,也稱為生產鍊或生產鏈,是有組織的、連續的、有計劃的方式發生的將原材料轉化為消費品的一組行動和過程。換句話說,它是轉化為生產的一系列具體、逐步的行動,從獲取原材料的初始階段到將生產的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
概括地說,生產過程包括以下階段:
-
分析或收集階段。在這個初始階段,收集原材料並考慮運輸和儲存的順序,然後準備進行轉化的材料資源。通常,原材料被縮減為更小的、更易於管理的部分。
-
合成或生產階段。這個中間階段就是生產階段本身,即將原料處理並轉化為您想要銷售的成品或半成品。在此階段,品質標準、環境觀察和生產過程的其他變數都會介入,其中通常會介入機器、物理化學程序和/或有組織的手動作業。
-
調理或加工階段。此電路的最後階段主要致力於行銷方面(分銷、促銷、銷售),其目的是將生產的商品帶給需要它的消費者。在某種程度上,產品的最終價格反映了原材料在整個過程中獲得的附加價值。一旦商品或服務被消耗,循環就可以被認為是閉合的,新的生產週期就可以開始。
更多內容請參考:生產流程
要素及生產能力
任何生產過程中涉及的關鍵要素稱為生產要素,通常有四種:
土地
最初,這個因素的含義,字面意思是可以種植的土地面積。然而,今天的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當我們談到「土地」時,我們指的是自然界中可供人類使用的一系列物質和力量,例如水、熱、能源、光以及原料。這些資源可以分為兩類:
-
再生資源,當大自然補充資源的速度快於人類生產過程消耗的速度,或資源豐富到其滅絕不構成問題。
-
不可再生資源,當大自然無法以必要的速度補充它們時,它們就不會耗盡並滅絕,這就是為什麼它們被認為或多或少是稀缺資源,其終結在中長期內是可以預見的。
工作
「工作」是指將原材料轉化為消費品所必需的任何類型的體力或腦力努力。它是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與人類的能力直接相關。此外,工作是連結其他事物的唯一因素。工作可分為:
更多內容:工作
首都
原則上,資本是指用於獲取生產所需資源和服務的貨幣,以及一般而言,指有助於創造最終產品的商品和服務。資本涉及兩種不同類型的資產,它們是:
-
固定資本,即構成生產企業一部分的有形和無形要素,例如機器、其軟體、生產發生的物理結構等。
-
營運資金,即啟動生產循環所需的資金或資源,通常由現金(或以某種方式融資的可能性)和初始原材料庫存組成。
更多內容請參考:資本
科技
技術是當代生產的關鍵因素,因為它使人類能夠改造物質以獲得新材料,同時開發新的生產程序,在科學技術知識驅動的正回饋循環中。與資本一樣,技術是生產過程的促進者,既包含人類開發的工具,也包含透過研究現實所獲得的知識。
更多內容:技術
根據生產迴路中這四個因素的可用性,生產能力會或多或少,也就是可以生產的量多或少。當一個生產系統達到最大容量時,如果不增加到一定程度所需的因素,就無法增加其結果。
更多內容:生產要素
生產實例
農業生產可以為其他行業生產投入,例如棉花。
社會中的所有個人都以某種方式為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做出貢獻。有些人直接這樣做,即透過他們的工作,而有些人則負責生產必要的商品以允許其他人生產。這方面的例子有:
-
農業生產,即使用機器(拖拉機、犁)、技術(基因改造種子)和工作(拖拉機和其他機器的農民、收集者和操作員)在耕地上種植、灌溉和收穫糧食。
-
中間產品的工業生產,即在其他工廠完成其他產品所需的產品,例如金屬板材:鋼廠收集原材料(鋁礦石),對其進行加工並在高溫下熔化,然後將其成型為不同鋁業將購買的板材:罐頭工廠、鑰匙圈工廠、建築公司等。為此,鋼廠使用重型機械、專業工人和大量能源將金屬加熱至熔點。
-
手機等消費品的製造:涉及機器和電腦的複雜電路來組裝不同組件的過程,這些組件通常以前由其他行業製造。利用電能、操作員的工作和其他必要的投入,手機被批量生產,然後投放市場並在商店中分發。
國內生產毛額
國內生產毛額或國內生產毛額(以縮寫GDP或GDP表示)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理區域的生產力(以及經濟活動)指數。透過GDP的計算,可以比較和衡量各國宏觀經濟活動的水平:活動越大,該指數越高,通常以百萬美元表示。
GDP的計算是透過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給定時期(通常是一年)內生產的所有商品和服務相加來進行的。這是一個複雜的計算,其中不考慮一些被認為是非生產性或無法量化的因素(例如自用消費品),並且一旦獲得數字,就將其與上一時期的相當數字進行比較,從而了解經濟是增長(GDP 增加)、停滯(GDP 不變)還是收縮(GDP 下降)。
續: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