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主觀法規?概念、特徵、例子
我們解釋什麼是主觀法規,我們給你一些例子。此外,我們也告訴您它與客觀法規有何不同。
主觀法規是賦予公民權利、權力或自由的權利。
什麼是主觀法規?
主觀法規是法律和法律規範賦予個人的一組權力、自由和法律能力。它們是基於法律允許的任何理由,例如人性、相互協議(就合約而言)或國家法律制度(即客觀法)。
主觀法規授予的許可或自由源自於每個國家的法律和法律架構。也就是說,主觀法規賦予個人要求遵守第三方所訂立的義務的可能性,即行使法律規定的權利。這些是源自客觀法所規定的義務的自由。
另請參閱:民法
主觀法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主觀法規有以下三種分類方法:
根據受權利影響的人,可以區分:
自己行為的主觀權利。當法律允許一個人做或不做某事。例如,自由遷徙的權利。
對他人行為的主觀權利。當法律允許要求他人採取積極行為(做某事)或消極行為(停止做某事)時。例如,不受第三方攻擊的權利。
根據其效果的性質,可以區分:
相對主觀規律。當針對另一個特定的人主張一項權利時。例如,獲得對孩子的父母權威的權利。
絕對主觀權利。當一項權利在整個社會面前得到維護時。例如,擁有財產的權利。
根據其法律制度的類型,可以區分:
主觀公法。當談到針對國家主張的權力並代表國家對自身施加的限制時。例如,被警察拘留時享有正當程序的權利。
私人主觀法。當涉及針對第三方或個人,或針對不作為主權實體而是作為另一個法律行為體行事的國家的權力時。例如,要求公平履行合約的權利。
它可能對您有幫助:法律部門
主觀法規的例子
以下是主觀法規的例子:
言論自由和信仰自由。
家庭和父母權利建立了公民之間的法律聯繫。
私有財產權以及自由處置和出售自己擁有的資產的權利。
自由行使政治權利、自由結社和自由參與社會的權利。
商業和智慧財產權。
主觀法規與客觀法規的區別
主觀法和客觀法之間的根本區別與其規則和規定的性質有關:主觀法賦予權力,而客觀法施加義務。
換句話說,主觀法賦予客觀法支配社會生活的法律規範所賦予的權限和功能。
例如,簽訂買賣合約賦予買方自由使用和處置所購買商品的主觀權利(主觀權利),但這種合約只能存在於規定允許出售哪些物品的法律框架內。
客觀法與主觀法的區別可概括如下:
主觀規律 | 客觀規律 |
---|---|
根據法律規定向個人授予許可證、執照和權力。 | 透過施加一般義務來規範社會行為。 |
所授予的權利的實現取決於個人的意願。 | 國家有責任強制遵守,即具有強制性。 |
您的自由或權利受到預先存在的客觀規範的限制。 | 從每一項強加的客觀規範中,也創造了一系列主觀權利。 |
它是透過法律的實施或合約的簽署而誕生的。 | 它源自於法律制度(積極)或源自法律傳統(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