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吸引力法則?概念、特徵、範例和信念、優點
我們解釋什麼是吸引力法則以及為什麼它是一個偽科學信念。此外,我們也告訴您正向思考的優點。
吸引力法則認為,思想讓我們能夠吸引正面或負面的事件。
什麼是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是一種偽科學信仰,也就是說,沒有真正的科學支持,根據該法則,只要宇宙投入一定的能量,思想就有可能透過偽科學的實踐者中非常流行的信念。
吸引力法則的中心命題是,正面的想法會帶來正面的結果,負面的想法會帶來負面的結果,因為「人吸引事物」。
這個公式可以用非常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有時使用聲稱是科學的術語(尤其是量子物理學)。您甚至可以使用哲學和/或宗教術語,典型的古代傳統,如印度教、猶太教和基督教,或當代信條,如神智學。
然而,自然科學界和心理學界的權威人士都對這種沒有任何證據支持的做法表示不信任,指責他們用軼事和個人故事作為不存在的普遍規律的假定證據。
另一方面,這種信仰被指責為宣揚神奇思維,而這種思維與改善生活品質的真正可能性幾乎沒有關係,尤其是當後者被解釋為名譽、財富和財產的代名詞時。
對許多批評者來說,吸引力法則宣揚這樣一種觀念:那些沒有實現目標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以正確的方式思考。因此,它忽視了現實存在的複雜性,並將所發生的事情的全部責任歸咎於個人自己,即使涉及超出他控制範圍的事件。
另請參閱:科普知識
吸引力法則的起源和歷史
吸引力法則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名稱表述,有時作為特定宗教和神秘意象的一部分。它的核心方法是許多宗教都考慮的一條格言:行善會得到回報,作惡會受到懲罰。只是,在吸引力法則的情況下,這個原則延伸到了思想上:擁有「善」的思想會帶來回報,擁有「壞」的思想會帶來不幸。
十九世紀不同的勵志思想和/或自助的作者撰寫和闡述了非常相似的方法。其中許多作者都加入了美國神秘學家威廉·阿特金森(William Atkinson,1862-1932)所創立的所謂新想法。
英國人詹姆斯·艾倫(James Allen,1864-1912)是《一個人如何思考》( How a Man Thinks )(1903)的作者,美國人華萊士·沃特爾斯(Wallace Wattles,1860-1911 )是《致富的科學》(The Science of Getting Rich,1910)一書的作者。這兩本書都被 20 世紀的勵志書籍作者廣泛引用。
21 世紀,澳洲人朗達·伯恩(Rhonda Byrne,1951-)所寫的《秘密》(The Secret ,2006 年)一書普及了吸引力法則,她在書中將這一理論歸功於威廉·阿特金森(William Atkinson)。該書在同名電影獲得成功後出版,成為暢銷現象,隨後還推出了兩部續集: 2010 年的《權力》和2012 年的《魔法》。
吸引力法則如何發揮作用?
根據吸引力法則的捍衛者的說法,「召喚」或「吸引」你想要的東西的過程或多或少會經歷以下步驟:
-
專注於你想要的。無論你是否相信吸引力法則,實現目標的第一步就是選擇你想要的東西。此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尋求將思想的能量引導到期望的事件上。
-
擺脫限制性信念。為了讓思想實現其目標,有必要擺脫我們可能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障礙和/或消極和限制性思想。為此,有必要觀察當你專注於你想要的事情時所產生的想法,並只選擇正面的想法。
-
想像你想要什麼。這個階段被描述為高度專注於所提出的目標的狀態,使積極的思想流動以“調用它”,“表現它”,“命令”它或“吸引它”,即命令現實服從明顯的願望。
-
採取行動。最後,一旦祈求完成,人們就必須採取行動,因為知道宇宙現在正在「密謀」以實現最好的結果。
正向思考的優點
毫無疑問,正如吸引力法則所確立的那樣,僅憑積極思考並不能神奇地改變現實或吸引某些類型的事件,但心理學家確實認識到積極心態對生活時間的有益影響。這與幸福無關,而是與一種普遍的心態有關,這種心態使失敗更容易忍受,成功更令人愉快,至少與焦慮、擔心和悲觀的心態相比是如此。
那麼,不是只有正向思考的人才會遇到好事,而是擁有正向心態的人能夠更好地應對壞事,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好事和壞事。積極的心態甚至有可能讓你在正確的時間利用機會並承擔風險,這是一種理性地思考什麼是「幸運」的方式。
繼續: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