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仇恨?概念、特徵、範例和寬恕
我們解釋什麼是仇恨以及它與憤怒和怨恨有何不同。此外,我們也告訴你它與寬恕有何關係。
仇恨威脅對話,並可能導致敵意和暴力。
什麼是恨?
仇恨是一種對某事或某人強烈反感的感覺,人們希望他們邪惡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示持續的厭惡。它通常被描述為愛的反面,是一種經常導致憤怒、敵意甚至暴力的感覺。
仇恨這個詞來自拉丁語odium,古羅馬人用它來形容任何過度不愉快或應受譴責的事情,它與“憤怒”一詞的詞根相同,都來自inodiare(即“激起仇恨”)。
仇恨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嫉妒、怨恨、與自己相反的原因連結在一起,或只是需要為自己的痛苦找到替罪羔羊。無論如何,感到仇恨的人常常會做出憤怒的行為、想法或感受,對他們所恨的事物表現出強烈的不滿。
許多古代文化都警告仇恨的有害作用,它威脅對話和理解,而不是推動人們毀滅他人。此外,仇恨需要對所恨的事物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因為這是一種強迫性的感覺,一旦出現就很難克服。
縱觀歷史,仇恨一直是無數悲劇、戰爭和迫害的根源,特別是當它是由意識形態(即政治和/或宗教)原因引發時。不同民族之間的仇恨可能如此持久,以至於整整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願意攻擊未知的人,也願意被未知的人攻擊,但卻與一種令人憎惡的狀況聯繫在一起:宗教、種族、性別等等。
例如,厭女症是對女性的普遍仇恨,而反猶太主義是對猶太血統的仇恨。
另請參閱:厭世
仇恨和憤怒之間的區別
儘管仇恨是一種強烈的蔑視感,可能導致我們希望傷害他人,但其本質與憤怒或憤怒有很大不同。首先,因為仇恨是一種普遍有意識且持久的感覺,可以跨越一生甚至幾代人。
另一方面,憤怒或憤怒是爆炸性的情緒,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並在下一時刻消失,並且在非常基本的逃跑或防禦方案下表達痛苦、不滿或保護自己的需要。 。
另一方面,仇恨並不一定伴隨著憤怒的爆發。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仇恨會變得冷酷和馬基雅維利式的,這是更加危險的,因為一個仇恨的人可以投入時間和理性去傷害他所仇恨的人。憤怒的人在憤怒結束後肯定會道歉,並以更容易控制、更不戲劇化的方式看待事情。一個有仇恨的人可以以殘酷但完全理性的方式行動和表達他的仇恨。
更多內容:憤怒
仇恨和怨恨之間的區別
怨恨或怨恨通常可以被理解為仇恨的最小前兆,即非常微弱且短暫的仇恨形式。尤其是當提到怨恨時,這個詞具有較輕和短期的含義,而怨恨往往是更持久的東西。然而,一般來說,積怨和怨恨被視為同義詞。
怨恨是一種接近憤怒的感覺,通常是由於認為自己受到他人不正確的攻擊、侵犯或冒犯,或以與他人不相符的方式攻擊、侵犯或冒犯。我們通常對傷害我們的人感到怨恨,在某些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怨恨會增長並變成怨恨,從而變成仇恨。
仇恨與寬恕
並非所有事情都可以被原諒,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認識到某人的行為是錯誤的。
寬恕是將自己從仇恨和怨恨等長期有害情緒中解放出來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被認為受到不公平傷害的情況下,因為驕傲和對正確的信念可以使簡單的煩惱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並加深,直到變成仇恨。
在這些情況下,消除仇恨的關鍵在於慷慨並承認對方是一個容易犯錯的人類主體,他有能力為自己造成的傷害悔改。因此,寬恕不僅包括試圖忘記所受到的傷害及其造成的痛苦,而且還包括謙卑地接受繼續蔑視和憤怒是多麼無用,因為所做的事情已經完成了。
當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被原諒,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原諒。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仇恨需要正義來解決,而不是寬恕與和解,也就是對方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為,或是第三者進行評判。即使在那些時刻,放棄仇恨並接受所發生的事情也可以是一種很大的解脫,因為有時人們需要原諒自己,而不僅僅是別人。
繼續: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