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希望?概念、特徵、範例和如何理解
我們解釋什麼是希望以及基督教和心理學如何理解它。此外,我們也為您提供各種範例。
希望在不同的宗教中都有重要的考量。
什麼是希望?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希望是一種樂觀和自信的心態,當預先期望的事情似乎可行時,就會出現這種狀態。據說,經歷過這種感覺的人是充滿希望的,而如果處於相反的情況,則被認為是絕望的,即陷入悲觀和沮喪。
「希望」一詞源自拉丁文sperare(「有希望」),與「希望」一詞及其衍生詞(例如「絕望」)密切相關。事實上,可以說,當你等待某件事時,你希望它會發生,因為等待你知道不會發生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
然而,自古以來,希望在不同的宗教和道德準則中都有重要的考量。在希臘羅馬等神話中,希望與諸如埃爾皮斯(Elpis)之類的小神聯繫在一起,埃爾皮斯被描繪成一個手捧鮮花和豐饒之角(聚寶盆)的女人。
在這項傳統中最著名的神話之一中,在著名的潘朵拉魔盒打開後,世界上所有的邪惡都從中逃脫,希望是唯一剩下的東西。這就是這句話的由來:“希望是你失去的最後一樣東西。”
另請參閱:一個人的優點
希望作為基督徒的美德
希望是基督教在其追隨者中所提倡的宗教美德之一,也是舊約猶太宗教傳統的遺產。在這些古籍中,有許多情節是上帝及時顯明拯救行動的,因此必須滿懷信心地期待,而正是在這種期待中,人們的忠誠和信仰受到了考驗。
在這種情況下,希望可以被定義為對神聖意志的信仰,即對上帝意志的智慧的深刻信仰,即使它無法被理解。事實上,天主教修道士和神學家聖多瑪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1224-1274)將希望定義為「注入的美德,使人能夠對實現永生充滿信心和完全確定性,以及實現永生的必要手段,無論是超自然的還是自然的。
與信仰和仁愛一樣,希望在基督教中構成了神學美德或超自然美德之一,它激發和塑造了所有道德美德,並在信徒中受到上帝的工作和恩典的啟發。
心理學中的希望
希望,被理解為樂觀和積極等待的態度,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積極的人格特質。事實上,自助和個人發展的不同潮流促進了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態度,即使在沒有宗教感情的人中也是如此。
這是因為希望和樂觀是面對人生困境的便捷起點,因為如果命運帶來不幸,我們可以以堅韌和充滿希望的態度更好地接受和麵對,而不是用失敗的態度。事實上,這種心理願景重視不同神秘和哲學傳統的接受和希望教義,例如禪宗。
希望的例子
以下是充滿希望的態度的例子:
-
一位接受艱難治療的病人,堅信無論需要多長時間,最終都會恢復健康。
-
一個在比賽中竭盡全力的跑步者,即使他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人會與他並肩作戰,因為他希望在與他們的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
一個在自己專業領域尋找工作的人,即使競爭很激烈,也永遠相信自己能夠實現這個目標。
-
重病患者的家屬,直到最後一刻,仍未放棄醫生挽救生命的可能性。
繼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