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外來物種?概念、與本地物種和害蟲的差異、例子
我們解釋什麼是外來物種,它與本地物種和害蟲的差異。此外,還有外來物種的例子。
很多時候外來物種被用來改變某些棲息地。
什麼是外來物種?
外來物種是指在其自然分佈區域之外引入的任何動物、植物或其他生物物種,即它不是其發現的棲息地的本地或本土物種。它也被稱為“引進物種”、“非本地物種”、“外來物種”或“外來物種”。
所有物種都來自某個地區,它們是本地的或本地的。只有在透過人類幹預或較少情況下透過自然遷移到達的地方,它們才被視為外來物種。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活動促進了物種向其他緯度或大陸的擴散,而它們可能永遠不會自然到達這些地方。
外來物種到達新環境可以永久改變接收地的生態系。當這些引入的物種設法在新環境中立足、繁殖和種群增長(通常不受控制)時,它們被視為入侵物種或害蟲。
在許多情況下,人類引進外來物種是為了改變某些環境,通常是為了提高生產力、美化環境或控制生物族群等。在其他情況下,這些物種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入。
另請參閱:物種
外來物種與本土物種的區別
外來物種可能導致本地物種滅絕。
本地或本土物種與外來或引進物種之間的差異在於它們屬於它們發現的生態系統。同一物種可能是地理位置或棲息地的本地物種,而對於其自然範圍之外的另一個地點來說可能是外來物種。
經過數千年的演化過程,本土物種適應了它們的自然環境以及與之共存的其他物種。這導致生態系統及其食物網絡的功能平衡。
當外來物種入侵生態系統並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時,它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並導致本土物種流離失所、人口下降或滅絕。除其他原因外,這可能是由於對資源的更有效競爭或由於缺乏天敵而發生的。從長遠來看,它會影響其他營養等級並削弱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更多內容:本地物種
外來種和入侵種之間的區別
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害蟲的繁殖會失控。
到達新的棲息地或生態系統並繼續在其上定居的外來物種被稱為入侵物種。為了實現這一點,它們必須能夠在環境中定居、繁殖並不受控制地分散。當它們能夠毫無困難地適應環境條件時,當它們有效地競爭資源(食物、水、住所等)時,或者當它們在新環境中沒有捕食者時,這是可能的。
物種的入侵會導致當地營養或生態平衡的惡化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入侵物種可能會 引入一種新的疾病,這種疾病無法控制地捕食較低的營養級或消滅一個關鍵物種,從而放鬆對其他物種種群增長的管制。
入侵物種也直接或間接造成經濟或健康損害,例如農業或農村資產(種植園、牲畜、花卉等)的損失、傳粉媒介的減少、疾病的傳播或自然環境的改變。因此,其中一些物種被視為害蟲。
很多時候,人類為了控制失控的入侵物種族群而引進新的外來物種,這導致了原生態系更大的不平衡。
並非所有外來物種都能成為入侵物種。通常情況下,當某種物種被引入一個新地方時,它不會繁榮發展,因為它沒有生存所必需的工具:它不適應環境條件,它不能與本地物種有效地競爭資源。 ,或沒有形成針對新地方病原體的防禦能力。這阻礙了它們的繁殖,從而阻礙了它們的人口增長。
更多內容:入侵種
物種引進的原因
一般來說,物種擴散到其自然分佈區域之外以及到達新環境是由於人為原因造成的。目前,地方和全球層面有許多法規試圖阻止新物種的引入。
有些物種的引入是偶然發生的,也就是說,人們並沒有完全意識到這一點。例如:
當以水果和蔬菜箱、鞋底、船體或船舶壓載水中等方式運輸物種。
透過從參觀的環境中提取「紀念品」,例如石頭、蝸牛、貝殼、樹枝或生態系統的其他元素,這些元素可能含有肉眼無法察覺的微小物種。
其他物種的引入是有意發生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其種群沒有適當的控制。例如:
透過將外來物種作為寵物和觀賞目的進行貿易。
透過為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或毛皮業以及其他生產活動引進外來物種。
當出於體育目的(釣魚、狩獵等)引入物種時。
物種引進的後果
外來物種的到來為它們引入的環境帶來了各種後果,特別是當它們具有入侵性時。後果包括:
本地物種的遷移、減少或滅絕。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接收生態系中食物網和其他種間關係的改變。
影響其他物種甚至人類的疾病傳播。
破壞或改變環境,例如砍伐樹木或改變水文循環或水道;在這些情況下,入侵物種被視為生態系統工程師。
外來物種的例子
引進虎蠑螈是為了給漁民當魚餌。
世界上常見的外來物種的一些例子是:
小麥(普通小麥)。這種植物原產於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並從那裡傳播到世界各地。如今,它是全球種植最多的小麥品種。
牛(Bos taurus)。乳牛原產於南亞,但隨著所有文明畜牧業和農業的興起而引入全世界。
虎蠑螈(Ambystoma tigrinum)。這種兩棲動物原產於加拿大以及美國和墨西哥的一些地區,但被引入加州,使當地的特有蠑螈加州鈍口蠑螈面臨危險。
皇家楓樹(Acer platanoides)。這種來自歐洲和西亞的樹種是出於觀賞目的而引進北美。
亞洲瓢蟲(異色瓢蟲)。這種原產於亞洲的昆蟲被引入歐洲、北美和南美,用於蚜蟲的生物防治。後來它成為一種害蟲,抑制了本土物種的發展。
長尾小鸚鵡(Myiopsitta monachus)。它是一種原產於阿根廷、玻利維亞、烏拉圭、巴拉圭和巴西的鳥,但作為寵物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如今,它在許多大城市中被發現是野生的。
繼續:特有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