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小行星帶?概念、與太陽距離、起源理論
我們解釋什麼是小行星帶以及它與太陽的距離,此外還有關於它起源的理論。
什麼是小行星帶?
太陽系中位於木星和火星軌道之間的區域稱為小行星帶或主帶,即將內行星與外行星分開。它的特徵是擁有大量形狀不規則、大小不同的岩石天體,稱為小行星,並伴隨著矮行星穀神星。
主帶的名稱是為了將其與太陽系中的其他空間物體群區分開來,例如位於海王星軌道後面的柯伊伯帶;或者像奧特雲一樣,位於太陽系的最邊緣,距離太陽幾乎一光年。
小行星帶由數百萬個天體組成,可分為三種:碳質(C 型)、矽酸鹽(S 型)和金屬(M 型)。目前最大的天體有五個:智神星、灶神星、許吉亞星、朱諾星,以及最大的天體:穀神星,被歸類為矮行星,直徑 950 公里。這些天體佔主帶質量的一半以上,僅相當於月球質量的4% (地球質量的0.06%)。
儘管在圖像中它們被顯示得很近,形成了一個緻密的雲,但事實是這些小行星彼此之間相距甚遠,以至於很難在該空間區域中航行並遇到一顆。另一方面,由於它們呈現出通常的軌道振盪,由於它們最終接近木星軌道(因此,由於其引力的影響),許多小行星離開了行星群並被拋入外太空,甚至對抗一些內行星。
另請參閱:阿斯特羅
小行星帶距太陽的距離
構成木星和火星之間小行星帶軌道的天體,距太陽 2.1 至 3.4 天文單位 (AU),即距天文王 314,155,527 至 508,632,758 公里。
小行星帶的起源
小行星帶可能是原始太陽星雲的一部分。
關於小行星帶起源最受接受的理論認為它是整個太陽繫起源的原太陽星雲的一部分。換句話說,這很可能是分散物質未能形成更大物體的結果,部分原因是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的引力波的干擾。這會使岩石碎片相互撞擊或噴射到太空中,只有最初總質量的 1% 倖存下來。
較早的假設表明,小行星帶可能是由原始星雲形成的行星,但它已被某些軌道撞擊或內部爆炸摧毀。然而,考慮到行星帶的質量較小,而以這種方式炸毀行星所需的能量非常高,這一假設似乎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