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體以及行星、恆星、星座、星雲、彗星等的特徵
我們解釋什麼是天體以及行星、恆星、星座、星雲、彗星等的特徵。
天體透過引力與其他物體相互作用。
什麼是天體?
天體是所有自然物體,它們是宇宙的一部分,並且由於重力(繞軌道運行或被繞軌道運行)而可以與另一個物體相互作用。
在沒有重力影響的情況下,天體被認為是在太空中徘徊的「流浪體」 ,不圍繞任何恆星運行。
它可能對你有幫助:銀河
行星
行星沒有自己的光,但它們反射恆星的光。
行星是圍繞恆星旋轉的天體,如地球、火星、木星等。它們圍繞著太陽做平移運動,總是逆時針方向。行星也進行自轉運動,包括繞著自身的軸旋轉。
行星與恆星不同,因為後者俱有更大的質量(密度)。因此,行星無法像恆星那樣進行熱核融合過程,從而發出自己的光。行星只反射從它們繞軌道運行的發光恆星接收到的光。
除了密度之外,它們與其他天體的不同還在於它們的大小,因為它們的直徑必須大於 1000 公里。例如,具有相似特徵但尺寸較小的天體可以是小行星。行星通常被不同密度的大氣氣層包圍。
更多內容:星球
恆星
恆星透過核融合反應輻射自己的光。
恆星是代表宇宙能量的巨大引擎並產生熱、光和輻射(例如紫外線和X射線)的天體。
它們是由氫和宇宙塵埃凝結而成,能夠透過核融合反應輻射自己的光。它們必須具有在溫度和壓力條件下觸發這些反應的最小質量。
恆星的壽命有數十億年,一般來說,它們越大,它們就越接近滅絕。它們的大小差異很大,分類範圍從“矮星”到“超巨星”(直徑可以比太陽大 500 倍)。恆星的生命週期可以概括如下:
新星。經過數百萬年氣體雲變得足夠大並開始收縮後,核融合開始,氫轉化為氦。收縮停止,恆星出現。
紅巨星。這是恆星變大並開始消耗燃料的階段。一個緩慢的過程被觸發,其中它收縮,產生大量熱量(特別是在恆星的核心),並且通過燃燒最後可用的燃料,恆星滅絕。
行星狀星雲。在這個階段,滅絕的恆星開始脫落,因為它不再能容納它們。恆星的中心變成了一顆「白矮星」(密度極高的恆星),一旦耗盡了所有的能量,它就會停止發光,變成一顆「黑矮星」。
超新星。當「行星狀星雲」的實例出現在非常大的恆星(例如,比太陽大 40 倍)時,它被稱為「超新星」。恆星脫落層的階段稱為「中子星」。當恆星停止發光時,它可能會成為太空中的「黑洞」。
繼續:恆星
星座
十二生肖,如雙子座,指的是星座。
星座是人類創造的在夜空中呈現想像形狀的星星群。它們通常以希臘神話中的術語命名,例如獵戶座的名字代表獵人,仙女座的名字對應少女。
組成星座的恆星不一定與它們的位置相關聯,也就是說,它們彼此之間可以相距數百光年。它們組成一個群體的事實是任意的;事實上,不同的文化設計了不同的星座,僅將某些恆星連接起來。
黃道帶(源自希臘語,意思是“動物圈”)是太陽和行星經過的空間帶。該帶位於「天赤道」周圍(對應於地球赤道線在太空中的假想投影)。
它被分成十二個相等的部分,每個部分代表不同的人物:牡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和雙魚座。因此,「黃道星座」這個名字就出現了。
更多內容:星座
星雲
Helix距離地球700光年。
星雲是以氫、氦和星塵為主的氣體集中體,它們廣泛分散,但由於重力,它們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團。星雲越大,它產生的引力就越大。
星雲對於宇宙至關重要,因為恆星是在星雲內透過物質的凝結和聚集而誕生的。還有其他星雲是由滅絕恆星的殘骸組成的。
在最後階段,氣體和塵埃團變得如此之大,以致於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崩潰。這種塌縮導致雲中心的物質升溫,直到核心產生一顆新恆星。
星雲分佈在整個太空、恆星和其他天體之間。最著名的星雲被稱為「螺旋」,由一顆滅絕恆星的殘餘物組成,可能與太陽相似,距離地球約 700 光年。
天然衛星
像木星這樣的行星有數十顆衛星。
天然衛星是繞著較大物體運作的固體天體。繞行行星的天體稱為「衛星」。
儘管它們的成分有些不確定,但已檢測到由岩石沉積物和冰等元素組成的幾顆衛星。行星之間可以擁有不同數量的衛星,但地球除外,地球只有一顆,而水星和金星迄今還沒有已知的衛星。
天然衛星起源於各種過程。有些靠近行星軌道的物體會被其引力捕獲並吸引。另一些則起源於小行星與行星碰撞造成分離而在行星周圍形成的氣體和塵埃雲。
更多內容:月亮
彗星
彗星的軌道不斷變化。
彗星是太陽系誕生之初(約 46 億年前)的遺跡。它們由覆蓋有有機材料的冰結構組成。他們有可能提供有關太陽系形成的相關數據。
一些理論認為,當地球還不是行星但處於形成的初始階段時,彗星將水和其他有機化合物(生命必需的元素)帶到了地球。
彗星的特徵是具有由塵埃和等離子體(電離氣體)組成的可見軌跡。大多數恆星在與太陽保持安全距離的情況下運行,然而,有些已經撞上了這顆發光的恆星,或者距離太陽太近以致於解體並蒸發。
彗星的軌道不斷變化。它起源於外行星區域,通常受到這些主要行星的影響或影響。有些彗星最終進入靠近太陽的軌道,而有些則被送出太陽系。
更多內容:風箏
流星
流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就會分解。
流星是發光天體,是當流星體(來自太空的固體)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形成的,由於摩擦的作用,它們在穿過高層大氣層時燃燒,在到達地球表面之前分解。
流星高速移動並留下痕跡(有時是持續的)。這就是為什麼它們經常被稱為“流星”,但不應將它們與星星混淆。它們與彗星不同,因為它們不會穿透地球大氣層,而流星卻可以。
根據目前的術語,它們的區別如下:
流星體。它們是彗星留下的塵埃和冰顆粒,或是太陽系形成過程中的碎片。
流星。它們是由流星體組成的發光現象,它們設法穿過地球大氣層並在撞擊地球表面之前分解。
隕石。它們是穿過地球大氣層但到達地球表面的流星體,因為它們的大尺寸不允許它們在穿過大氣層時完全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