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濟週期?概念、特徵、階段、類型
我們解釋什麼是經濟週期、它們的階段、類型以及經濟為什麼是週期性的。另外,還有經濟危機的例子。
經濟遵循複雜的擴張和收縮循環。
什麼是經濟週期?
經濟週期或商業週期是指一國經濟,特別是生產、就業、收入和投資等方面發生的變化或波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國資源的豐富或稀缺。。
經濟是有周期性的。這意味著它並不總是以相同的方式運行,而是遵循資源可用性的擴展和收縮的複雜循環。
因此,出現了豐富的時刻和稀缺的時刻,它們被理解為階段,即瞬時階段,其持續時間取決於許多超經濟因素:政治、氣候、國際關係等,因此基本上也是,無法確定的。
這並不妨礙經濟參與者試圖緩衝下跌並利用上漲的機會,試圖使繁榮和損失之間的波動不那麼明顯,並讓經濟循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下去。問題在於,自資本主義誕生以來,這些週期的本質以及管理它們所需的措施一直是經濟學家爭論的問題。
因此,奧地利經濟學派(即所謂「維也納學派」)將經濟週期理解為一種人為現象,是由於沒有真實儲蓄支持的經濟擴張而產生的,即透過利率管理誘發的,扭曲了經濟運作。根據這種觀點,週期是經濟泡沫的產物,最終不可避免地會破裂。
另一方面,凱因斯主義學說(由約翰·梅納德·凱因斯於1936 年提出)將經濟週期理解為資本主義固有的東西,並且完全不可避免,但可以透過採取國家措施來阻止和管理經濟週期,例如增加公共支出.
就他而言,第一個描述經濟週期性發展的是美國人韋爾西·米切爾(Welsey Mitchell,1874-1948),對他來說,這是一種典型的基於貨幣和商業活動的經濟現象,以及公司不斷嘗試最大化其利潤的經濟現象。
它可能對你有幫助:宏觀經濟學
經濟週期的階段
每個經濟週期的各個階段總是相同的,但它們的持續時間無法估量,從 6 年到 12 年不等,這使得預測週期的下一個走勢變得更加困難。同樣,對於遵循哪些指標來確定每個階段的開始和結束,甚至有多少個指標以及它們的名稱也存在分歧。無論如何,階段通常如下:
擴張或恢復。循環的上升階段,經濟活動倍增,出現成長指標。危機已經克服,越來越多的資源開始可用。
繁榮。上升曲線的頂峰時刻,經濟達到最高點和最豐富的時刻。生產要素已充分利用,就業充足,但同時,由於商品生產過剩,市場慢慢飽和,經濟開始「過熱」。
衰退或收縮。循環的下降階段,經濟活動收縮或減少,生產、消費和就業指數均下降。我們通常所說的「危機」是指特別突然的衰退。
沮喪。資源最匱乏的時期,經濟活動處於最低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變得更加貧困。失業率高、消費需求低、價格下降或穩定。
經濟週期的類型
根據其持續時間,即完成其相位更換所需的時間,週期可分為三類:
短週期或基欽週期,其估計持續時間約為 40 個月的經濟活動。
中周期或朱格拉週期,一般持續約 8 年半,包含週期性危機和繁榮。
長週期或康德拉耶夫週期,其持續時間估計在 50 至 60 年之間,其特徵是長期且強勁的成長、溫和的危機和短暫的衰退,通常會導致總體經濟蕭條。
然而,這種分類受到了不同經濟學者的高度質疑,因為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解釋每個週期的時間裕度。
歷史上經濟危機的例子
1923年的德國經濟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縱觀歷史,有許多或多或少嚴重的經濟危機,其中公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絕望標誌著普遍情緒。一些重要的例子是:
1923 年的德國危機。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對許多國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很少有國家像德國在所謂的魏瑪共和國期間經歷過貨幣崩潰。它發生在 1921 年至 1923 年間,表現為猖獗的惡性通貨膨脹和當時貨幣德國馬克的無休止貶值,導致貨幣作為交換單位的放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凡爾賽條約》密切相關,在該條約中,德國簽署了向敵人投降並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承諾進行一系列殘酷的付款和賠償,這導致了德國經濟的崩潰,並自相矛盾地鋪平了道路:法西斯主義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
1929年的「大蕭條」。世界大部分地區經濟活動的衰退持續了十多年,其根源在於美國,該國試圖透過新的內部措施來緩解經濟停滯,但結果卻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這場危機很快就蔓延到與其簽訂貿易協定的國家,例如墨西哥或歐洲國家,產生了毀滅性的骨牌效應。
1973年的石油危機。由於阿以戰爭(贖罪日戰爭),中東石油輸出國與以色列西方盟友之間的緊張關係達到頂峰,中東國家決定停止原油出口作為報復。這帶來了歷史上最大的能源危機之一,原油價格飆升,各方面的國際貿易嚴重惡化。
更多內容: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