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瀕臨滅絕的物種?概念、特徵、原因以及例子
我們解釋什麼是瀕臨滅絕的物種、它們處於危險之中的原因以及這些物種的一些例子。
國際上正在努力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
什麼是瀕危物種?
瀕危物種是指其所有個體都面臨從地球表面消失的危險的物種。當個體總數如此之低以至於不足以維持物種的連續性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自從地球上出現生命以來,演化和自然選擇導致新物種的出現和其他物種的滅絕。然而,歷史上曾發生過五次大規模滅絕:最後一次發生在 6,500 萬年前,恐龍滅絕了。
這些大規模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在短時間內(可能跨越數千年)喪失很大比例。所有這些都是由於自然原因造成的,例如火山活動、氣候變遷或小行星的影響。
目前,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我們正面臨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但這次是由於人為原因造成的。生態系統的破碎和退化、污染、不分青紅皂白的狩獵和伐木以及入侵物種的引入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一些人類行為。
因此,可以說,當今面臨滅絕危險的物種都是受到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威脅的物種。
儘管生物努力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但人類對地球的改變比歷史上任何其他物種或現像都更加徹底和迅速(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 。
國際上正在努力保護瀕臨滅絕的不同物種並扭轉其處境。為此,其研究、評估和資訊交流非常重要。在聯邦和全球層面,受保護物種名單都是根據其威脅程度製定和分類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是在這問題上最具權力的國際組織,並制定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據該組織稱,所評估的物種中有 28% 面臨或大或小的滅絕風險。
保護和恢復瀕危物種的努力是基於以下事實:它們的消失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無法估計,因為它可能導致其他物種的滅絕,改變生態系統並影響它們為人類提供的服務(例如授粉、防洪) 、水和空氣淨化、害蟲防治等)。
它可能對您有幫助:滅絕的物種
瀕危物種的例子
在現存的九個老虎亞種中,有三個已經滅絕。
根據 IUCN 的數據,所評估的兩棲類動物中有 41% 面臨滅絕的風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 27% 的哺乳動物、21% 的爬行動物、37% 的鯊魚和鰩魚、28% 的甲殼類動物和 13% 的鳥類身上。在植物方面,接受評估的 34% 針葉樹和 69% 蘇鐵植物面臨滅絕風險。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瀕危物種是:
北極熊(Ursus maritimus)。野外個體的確切數量尚不清楚(約 20,000 至 25,000 隻),但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導致的極地融化損害了它們的內分泌系統、繁殖和飲食。它被列為易危物種。
老虎(Panthera tigris)。在過去 100 年裡,其數量減少了 97%,目前野外估計約有 3,200 只,受到非法貿易和棲息地破壞的威脅。它被列為瀕危物種。
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 20世紀初,由於密集狩獵、食物匱乏和污染等原因,地球上最大的動物瀕臨滅絕。目前,雖然其數量正在恢復(估計有10,000至25,000個標本),但仍被列為瀕危物種。
玳瑁龜 ( Eretmochelys imbricata )。由於其棲息地遭到破壞、其覓食的珊瑚礁消失以及肉、蛋和貝殼的非法貿易,它是最受威脅的海龜物種之一。它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奧裡諾科鱷魚(Crocodylus intermedius)。該物種是奧裡諾科河流域(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特有的物種,也是最大的鱷魚之一。其人口嚴重分散且不斷減少。它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山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該亞種僅存約 1000 只,是肆意狩獵、戰爭、棲息地森林砍伐和人類疾病傳播的受害者。它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龍血樹(Dracaena draco)。該物種分佈在加那利群島。其數量多年來一直在減少,估計僅約1,800隻。它被列為瀕危物種。
滅絕的風險
目前,許多物種或多或少接近滅絕。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研究,超過 42,100 個物種處於某種程度的威脅。
IUCN 紅色名錄將評估的物種分為九類。為此,它考慮了不同的標準:族群規模(被視為該物種的所有成熟個體)、其破碎程度、過去十年或最近三代的族群數量減少以及分佈區域,除其他外。
IUCN 對物種進行分類的類別是:
滅絕(Ex)。意味著該物種已不存有活體標本,即經過詳盡的探索後,在已知或預期的棲息地中尚未發現任何個體。例如:最後一隻平塔象龜 ( Chelonoidis abingdonii ) 於 1972 年從野外採集。
野外滅絕(EW)。這意味著剩餘的標本僅生活在養殖、圈養或歸化族群中,但該物種在其自然棲息地中已不再被發現。例如:Kihansi 蟾蜍(Nectophrynoides asperginis)。
極度瀕危 (CR)。這意味著該物種在野外面臨極高的滅絕風險。例如:聖馬丁狨猴 ( Plecturocebus oenanthe ),其數量在過去 25 年中估計減少了 80%。
處於危險之中(EN)。這意味著該物種在野外面臨極高的滅絕風險。例如:仙人掌Discocactus ferricola只生活在三個地點,在過去 30 年裡其數量減少了 30%。
脆弱(VU)。這意味著該物種在野外面臨很高但並非立即滅絕的風險。例如:蒙特利柏樹(Cupressus macrocarpa)的族群高度分散且正在下降。
近危 (NT)。這意味著該物種不符合面臨滅絕風險的要求,但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例如:普杜 ( Pudu puda ),由於森林消失、捕食和物種引進,其近 10,000 隻的數量正在減少。
最不關心 (LC)。這意味著該物種並不面臨明顯滅絕的風險,因為其數量穩定甚至還在成長。例如:白蛙(Boana crepitans)。
數據不足(DD)。這意味著沒有足夠的關於族群分佈或狀況的數據來對物種進行分類。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它是否受到威脅。
未評估(NE)。這意味著該物種尚未根據IUCN評估標準進行分類。
每個國家都可以製定自己的物種清單,並有自己的類別。例如,美國將那些可能在其全部或大部分範圍內滅絕的物種歸類為“瀕危物種”,將那些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滅絕的物種歸類為“受威脅物種”。
另一方面,在墨西哥,有四個類別用於瀕危物種。這些都是:
可能在野外滅絕了(E)。這意味著本土物種已在國家領土內消失,但已知在墨西哥境內或境外仍有標本。例如:帝王啄木鳥和聖昆丁袋鼠。
瀕臨絕種(P)。這意味著一個物種的範圍或族群規模已嚴重減少,使其遺傳變異及其生存面臨風險。它符合 IUCN CR 和 EN 類別。例如:危地馬拉冷杉和黑吼猴。
受到威脅(A)。這意味著該物種可能因族群數量減少或棲息地惡化而在中短期內面臨滅絕的危險。它符合 IUCN VU 類別。例如:尤卡坦鸚鵡和馬扎耶蘑菇。
受到特殊保護(PR)。這意味著該物種可能會受到損害其生存能力的因素的威脅,因此有必要促進其恢復和保護。它符合 IUCN 最低風險類別。例如:拉斯瑪麗亞斯肉桂蜂鳥和索諾蘭綠蟾蜍。
繼續: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