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第五代計算機?創建時間、特徵
我們解釋什麼是第五代計算機、它們的創建時間及其特徵。此外,還有其他幾代計算機。
什麼是第五代計算機?
第五代計算機是自 1981 年以來設計的一組計算機,代表了此類技術發展的最新一步。其第一批型號在日本生產和銷售,旨在開發配備VLSI(超大規模整合)和ULSI(超大規模整合
第五代計算機的顯著特徵與微處理器組件的小型化和大量資料的處理有關。這使它們成為奈米技術、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等新穎技術分支的理想選擇。儘管這一代包括筆記型電腦甚至智慧型手機,但這一代最先進的電腦尚未進入大眾消費。
另請參閱:計算機的世代
第五代計算機的特點
第五代計算機的特點是:
它們具有小型化的硬體元件,但能夠比前一代產品開發出更高的運算速度。
它們具有不同的整合處理器和高並行性能。
在許多情況下,這些都是“超級電腦”,例如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擊敗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的 IBM 超級電腦“深藍” 。在其他情況下,“量子”計算機。
雖然這種風格的電腦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但它仍然是一代人的發展,估計它的大眾化在未來不會太遠。
其他幾代計算機是什麼?
電腦使用了從真空管到微處理器的各種東西。
在第五代計算機之前,有四代明確定義的計算機,它們是:
第一代計算機(1940-1956)。第一代計算機源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計算設備的進步。這些早期的機器是配備真空閥的複雜計算設備,必須對其進行編程才能執行其適度的功能。此外,它們體積非常龐大,能夠佔據整個房間並重達數噸,例如 ENIAC (1946)、UNIVAC I (1951) 或 Zuse Z22 (1955)。
第二代計算機(1956-1964)。當真空管被晶體管取代時,第二代電腦出現了,使這些新設備消耗更少的電力並佔用更少的表面積。此外,這些電腦已經理解程式語言或高階語言,並使用穿孔紙帶作為儲存和與使用者通訊的方法,例如 RAMAC(1956 年)、IBM 1401 大型主機(1959 年)或 PDP-1 (1962)。
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第三代電腦出現了由矽晶片製成的積體電路。數千個微型元件可以安裝在這些組件中,從而獲得晶片。這使得製造成本低得多的電腦成為可能,並導致電腦開始商業銷售,例如 IBM S/360 系列(1964 年)。
第四代計算機(1971-1983)。第四代電腦標誌著微處理器的出現,這使得微型電腦得以發明,體積小、價格便宜,以至於開始大規模銷售。從這一代開始,PC(英文為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開始成為工作和個人的必需品,以英特爾微處理器技術、IBM 及其競爭對手麥金塔為主導。
繼續:第六代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