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神?概念、特徵、與信徒關係、一神論和多神論之間的區別
我們解釋什麼是神,他的特徵是什麼,以及他通常與信徒的關係是什麼。還有,一神論和多神論之間的區別。
人類通常會在緊急、痛苦或感激的情況下求助於神。[圖片:米開朗基羅,西斯廷教堂壁畫/照片:Gush Photography]
什麼是神?
神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實體,其中從業者宗教.它是一個宗教概念,根據不同的教義有不同的含義,但一般來說,它指的是一個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他通常居住在比人類更高的層面,可以干預世界。
從廣義上講,神是 神,通常是永恆的,被賦予對自然的某些方面或整個自然的控制權。人們普遍認為,人類可以在緊急、痛苦或感激的情況下,通過儀式實踐、祈禱或祈禱來求助於神靈。
眾神通常都會投降禮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被認為在世界的創造及其持續運作中發揮了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信心在一個或多個神中是人類文明中最古老的宗教思想之一,是第一個有組織的宗教的出現和多種神話的發展所固有的文化.
根據宗教的信仰體系,可以區分 一神教(對獨一神的信仰)和多神論 (對幾個神的信仰)。在這兩種情況下,一個或多個神通常與其他神聖存在或靈魂共存,以完成超自然層面。
在偉大的一神論宗教中(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上帝是單數的,用首字母大寫,因為它命名了被認為是宇宙唯一至高無上的存在和創造者的名字。
「神」一詞的由來
“神”一詞來自拉丁語 deus,這來自印歐語詞根 dyeu-,與日光或日光有關。這是因為古代宗教曾經崇拜天空和太陽,他們認為天空和太陽是地球之父的肥料或負責維護宇宙秩序的角色。因此,古埃及人崇拜太陽神拉;古希臘人以天空和閃電之神宙斯為至高無上的神;古羅馬人歸類為天空和閃電之神朱庇特。
關鍵點
-
神是宗教信徒信仰的至高無上的實體,他們通常通過儀式和祈禱崇拜他或向他請求幫助。
-
它通常居住在更高的層面,擁有超自然的力量,是永恆的,並干預世界的運作,
-
在一神論中,人們相信只有一位上帝,創造者和全能者;另一方面,在多神論中,人們相信有幾位神,有他們的等級制度和專長。
-
對神的信仰由來已久,並且在今天的許多宗教中都持續存在,包括一神論(例如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和多神教(例如印度教)。
看 還:世界宗教
神的特徵
歷史上不同社會所相信或相信的所有神祇都沒有普遍特徵的模式。然而,從廣義上講,可以識別一些特徵:它的永恆或不朽的品質、它不同的表現形式、它作為世界創造者或人類守護者的性格等等。
永恆或不朽的品質
眾神是永恆的,或者在某些情況下近乎不朽的實體,存在於比人類更高的層面上。他們通常是神話和故事的主角,透過儀式和祈禱來崇拜。
有些神被認為是無所不知和無所不在的,就像偉大的一神論宗教中的創造者上帝和多神教中的一些主要神一樣。
不同的表徵形式
在一些宗教中,眾神以擬人化的外觀來表示,即以人形並被賦予某些特徵和工具。有時,人類和動物特徵會結合在一起,甚至使用或擬人化為恆星(例如太陽)。
因此,希臘神阿波羅被描繪成一個攜帶弓箭或七弦琴的年輕人,而印度教神甘尼薩則有一個有四隻手臂和一個大象頭的人體。
在其他情況下,沒有被承認的身體特徵可以描述神,甚至可以禁止任何形式的神的代表,就像伊斯蘭教的情況一樣。
世界的創造者或人類的守護者
有些神直接或間接地對宇宙和人類物種的創造負責。出於這個原因,人類通常被認為被賦予了某種使命或意義,通常與神聖崇拜或精神準則的實踐有關。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神扮演著父親或母親的角色,並被認為保護和引導人類。
掌握不同地區和專業
在多神教中,眾神通常共同統治宇宙的不同區域,例如地球、天空、海洋、山脈或死者世界。他們也有不同的特色。
每個神都對他的領域或專業領域擁有絕對的統治權,這會影響他接受的崇拜類型。例如,在古埃及,在葬禮儀式中,經常會提到冥界之王奧西里斯的名字。在古希臘,赫爾墨斯被尊為旅行者和使者的保護者。
與人類的間接交流
一般來說,神不會在凡人眼中顯現自己。當他們這樣做時,通常是通過符號、謎語、夢境或使者(例如天使)的信息,因此神聖的意志通常需要牧師或精神導師的解釋。
根據宗教和相關神的不同,他的意志可能是神秘的或明確的,其影響是有害的或有益的。因此,例如,既有保護的、慈悲的神,也有殘忍的神,單一的神也可以以不同的態度顯現,例如,可怕的和慈愛的,就像聖經中的猶太-基督教的神一樣。
神與信徒的關係
一般來說,宗教信仰賦予眾神在社會運作和個人行為中保護和指導作用。他們的遺囑通常由牧師、薩滿或其他精神領袖解釋和傳達。在一些宗教中,神學家研究神聖的事情。
宗教領袖和他們所屬的機構,例如教會,通常被視為上帝或眾神與其他人類之間的中介。然而,也有一些實踐和信仰強調信徒與他們的神之間的直接溝通,或者由其他神聖實體(例如聖人或天使)進行中介。
在一些社會中,精神領袖僅限於宗教領域,而在另一些社會中,他們也履行政治職能或對政府施加影響。
看 還:典禮的
多神論和一神論
多神論是對幾個神的信仰,而一神論是對單一神的信仰。
歷史上多神教是最早出現的,並且在古代文明,如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這希臘文化或中美洲文化.目前,信徒人數最多的多神教是印度教.
第一個一神論宗教出現在公元前六世紀。其中之一,猶太教,是另外兩種宗教的基礎,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宗教構成:基督教(出現於公元一世紀)和伊斯蘭教(出現於公元七世紀)。
在多神教中,每個神通常都有特定的屬性,其中一個或多個通常與宇宙的創造有關或相對於其他神靈佔據優越的地位。
在一神論中,獨一的上帝通常被認為是宇宙、生命和人類的創造者,並被歸因於授予人類應該支配他們存在的誡命或道德準則。
一般來說,一神教歷來對他人信仰的寬容度低於多神教。這是因為相信一位被認為是唯一真正的神靈的單一上帝,需要將其他宗教置於錯誤之中,並得出結論,即他們的神是虛假的,他們的教義是謊言、偏差或迷信。
出於這個原因,一神論經常尋求所謂的「異教徒」皈依他們的信條,就像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所做的那樣,有時是和平的,有時是透過暴力的。這使得許多地區的宗教統一得以實現語言,種族和國籍異。
另一方面,過去的一些多神教承認其他文化神的存在和力量,甚至將其納入自己的萬神殿中。
關於上帝存在的辯論
在現代世界,特別是在西方,圍繞上帝存在的思考和辯論是哲學和宗教思想的核心。
從中世紀,不同的基督教思想家提出了支持上帝存在的論點。其中之一是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約 1224-1274 年),他認為上帝的存在是因為宇宙中的所有存在和物體都必須有一個源頭或第一原因。其他人則聲稱,宇宙的完美秩序只能歸功於神聖造物主的設計。然而,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認為,這一論點並不能證明相信單一上帝是合理的,因為它允許提出許多假設,包括多個神的存在。
十七世紀,巴魯克·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將上帝的概念與自然等同起來,自然包含一切並包含自身。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認為,不可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因為他是一個無法用感官體驗的實體。十九世紀,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認為,相信上帝不是理性的,而是一種不依賴論證或證據的信仰飛躍。
十九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說:「上帝死了。」他試圖用這句話指出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已經改變,不再相信宗教絕對,也不再相信存在感或單一真理。
尼采認為,這種變化意味著基督教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的崩潰,從那時起,每個人都必須建構自己的存在感。在這種觀點中,每個人都可以相信他想要的神或神,甚至不相信,因為這樣的實體將存在於頭腦中而不是現實中。
儘管關於上帝的存在或不存在存在的哲學辯論,但對神聖實體的信仰仍然是當今存在的各種有組織的教會和宗教的基礎。此外,他繼續在教區居民的道德和精神領導中發揮重要作用。
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不相信任何神或否認任何神存在的人被稱為無神論者,他們的信念被稱為無神論者。那些認為上帝的存在與否是超出人類理解能力的人被稱為不可知論者,他們的哲學立場被稱為不可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