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業力?概念、特徵、如何理解、輪迴
我們解釋什麼是業力以及印度宗教如何理解它。它與輪迴和因果報應的關係。
業力被佛法宗教使用。
什麼是業力?
業力是印度宗教和哲學的核心概念。它指定了個人過去所採取的行為對其未來生活或轉世的影響。
業力一詞來自梵語,意思是“行動”。最初它指的是儀式行為和犧牲。後來,當行為及其原因和後果之間建立聯繫時,它獲得了倫理意義。業力隨後被理解為一種普遍的行為法則:業力法則。根據這個法則,現在所經歷的好事和壞事都是前世所做行為累積結果的結果。這解釋了人們與生俱來的不同天賦或才能以及他們在生活中的運氣。
根據業力學說,每個人都會經歷一系列出生、死亡和輪迴(或輪迴)的循環,稱為輪迴。在每個循環中,個人都可以通過善行以及良好的願望和想法來完善,因為意圖是每個人業力的一部分。最終目標是實現輪迴的解脫,並隨之結束業力及其影響,這被稱為解脫或涅槃。因此,業力構成了動機行善和存在的指南。
看 還:咒語
印度宗教中的業力
業力的概念起源於吠陀宗教(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八世紀之間)。從那裡它傳入了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儘管這個概念在所有三種宗教中具有基本相同的含義,但每種宗教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宗教.
-
在印度教,業力被理解為行動和反應的法則:每個行為都對應於另一個類似的行為。在每次轉世結束時,死神伊瑪拉什都會根據個人的意圖和他所採取的行動來判斷個人,並據此獲得適當的反應作為回應。對壞行為的懲罰和對好行為的獎勵都可以在同一生或來世接受。
-
在佛教,業力不像印度教那樣與獎懲制度有關;相反,業力被理解為地心引力或慣性.這意味著業力是自然的結果,源自於所做的決定。
-
在耆那教中,業力被認為是事微妙的構成粒子,它滲透到宇宙.這件事進入靈魂,影響其原始和純粹的品質。
業力與輪迴
開始新的生活。此過程有兩種解釋方式:
-
對於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來說,遷移的本質是靈魂。它轉世到不同的存在(動物,植,不同條件的人),根據他每一世積累的業力的數量和質量。
-
對於佛教徒來說,與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不同,他們否認存在可以轉世的個體靈魂。他們認為,正是個人的行為和意圖——即他們的業力——導致死後出現新的存在。出於這個原因,佛教談論的是轉世而不是輪迴。
輪迴的概念與輪迴的概念密切相關,輪迴是存在所經歷的出生、死亡和轉世的循環。
業力是這個循環的一部分,也是維持它的原因。從輪迴(解脫或涅槃)中解脫意味著業力的結束。從這個意義上說,連續的輪迴是一個機會學習對於人,通過它他將能夠淨化他的業力。
業力與邪惡的存在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業力的概念為世界上邪惡的存在提供了解釋:不僅是道德上的邪惡(邪惡的行為和邪惡的人類慾望),還有身體的邪惡(痛苦和疾病)。
根據業力法則,不存在偶然這樣的事情: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如果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那是由於這些人從前世帶來的惡業,他們必須淨化。這個想法在佛陀的法典中得到了綜合:“各人種什麼就收什麼。
此外,由於業力(即我們行為的結果)從轉世到轉世不斷累積,因此有必要分多次「分期付款」。好的和壞的都會在不同的生活中被收集起來,因為不可能在一世中看到所有的結果,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因果報應-業力
根據佛教的說法,在構成個人業力的行為中,有一些特別嚴重的行為。這些行為中的每一個都是因果報應(“導致立即報應的行為”)或五大罪,它們是佛教的終極罪行,直接導致犯下這些罪行的人轉生到地獄(naraka)。這些動作包括:
-
殺人(謀殺父親);
-
弒母(謀殺母親);
-
謀殺開悟者(阿羅漢);
-
流下佛陀僧侶的血;
-
導致佛教僧侶群體分裂。
一個人在犯了因果報應後,轉生到地獄,一直留在那裡,直到他的負面業力耗盡。然後,他就能夠投生到更高的世界。
繼續:合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