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濟保護主義?概念、優點和缺點、起源和歷史
我們解釋什麼是經濟保護主義,它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此外,我們也告訴您它的起源和歷史。
保護主義使外國產品變得更昂貴和/或替代本國產品。
什麼是保護主義?
保護主義或經濟保護主義是一種經濟政策,國家幹預本國的對外貿易,以保護本國生產者免受外國競爭。這通常涉及進口壁壘或配額、對外國產品徵稅或對當地工業進行補貼以及其他有利於出口和減少進口的形式等措施。
這是一種幹預主義政策,因為國家積極地對對外貿易施加影響,而不是允許自由貿易和供需規則。保護主義的邏輯是讓外國產品變得更昂貴和/或用本國產品取代它們,以便消費者總是更喜歡後者,從而促進自給自足的經濟。
儘管保護主義在第一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對其便利性存在著對立立場。自由貿易的捍衛者認為保護主義是一種倒退和有害的做法,會鼓勵人為的經濟成長,而其反對者則認為保護措施是防止貿易失衡的合法途徑,從而使某些國家比其他國家更富裕。
另請參閱:匯入和匯出之間的區別
經濟保護主義的起源與歷史
經濟保護措施在現代經濟發展之前就已經存在。例如,14世紀,國王愛德華三世(1312-1377)禁止毛織品進入英國,意圖刺激當地紡織業;幾個世紀以來歷任英國君主都高度保護的經濟部門。結果,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產國。
然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保護主義誕生於19世紀的德國,由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提出,他主張德意志聯邦有必要保護其新興工業免受從美國進口產品的影響。否則,英國的商業提案最終將毀掉當地工業。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保護主義成為追求經濟工業化的歐美各國的共同政策。許多歐洲帝國強國在工業化和國際貿易控制權的競賽中採用保護主義方法相互競爭,並在他們認為準備這樣做時實行自由化。在某些情況下,保護主義措施甚至可以與其他旨在自由貿易的措施結合。
在危機和普遍蕭條時期,例如 1929 年的大蕭條或兩次世界大戰,許多國家試圖透過監管外國產品和推銷本國產品來保衛本國經濟。就拉丁美洲而言,這項機會催生了進口替代和發展主義政策。
保護主義的優點和缺點
保護主義使新興產業能夠在與其他產業競爭之前進行自我更新。
整體而言,經濟保護主義的利弊可概括如下:
保護主義的優點 | 保護主義的弊端 |
---|---|
它保護新興產業,並使其在與更強大的外國產業競爭之前有機會升級。 | 它會阻礙競爭,從而阻礙國家產品的質量,因為公司事先就知道自己受到了青睞。 |
保護當地經濟免受傾銷和貨幣操縱等「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影響。 | 鑑於民族工業存在人為寡占,它允許價格過度上漲。 |
它保持了有利的貿易平衡,從而防止了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會導致當地貧困的貿易失衡。 | 它可能會導致該國商品和服務的供應減少,從而使從國外進口的商品和服務無利可圖。 |
它有利於該國最薄弱的經濟部門,因為只有強者才有能力與外國自由競爭。 | 阻止或延後區域經濟整合,使國際關係緊張。它可能導致衝突和戰爭。 |
它允許獨立和自我維持的經濟,這也帶來了政治獨立。 | |
提供工具來幫助當地經濟應對國際經濟災難。 |
保護主義措施的例子
常見保護主義措施的一些例子包括:
-
對外國商品和服務徵收最高關稅和/或配額。
-
禁止進口當地經濟關鍵部門的商品。
-
依法阻止外國投資者控製本國公司。
-
建立限制科技知識轉讓的專利和授權。
-
對國營企業提供補助和補貼。
-
控製本幣匯率,酌情貶值或凍結匯率。
-
進行廣告活動,促進內部消費。
-
從國家直接向國內生產商購買。
自由市場與保護主義
保護主義是違背自由市場的學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供需捍衛者不斷批評的對象。後者認為,為了贏得消費者的青睞而進行的競爭是商業關係中唯一可接受的刺激因素,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上達到一定程度的均衡。
因此,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對國家幹預經濟持非常悲觀的態度。他們將其視為不穩定的根源,將人為和不必要的因素引入其中,從長遠來看,最終會帶來更多的貧困和貿易萎縮。然而,經濟中保護與自由貿易的爭論已經持續了近兩個世紀,而且還遠遠沒有結束。
當今的經濟保護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合作組織成立後,世界各地掀起了反對保護主義、促進經濟全球化的運動。
然而,1960年至1980年間的幾十年的特徵是西方的保護和廣泛的經濟增長,直到本世紀末,主導統治變成了所謂的新自由主義。從那時起,自由貿易已成為全球化世界的官方信條,儘管也有明顯的例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保護主義的措施和決定在第一世界仍然存在,例如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或美國對中國和其他國家製造的工業品徵收關稅。據全球貿易警報組織稱,自2009年以來,經濟放緩導致全球保護主義普遍抬頭。